“你老了就该住敬老院”,付出所有却养出了白眼狼,父母该反省了
文|西红柿妈妈
都说养儿防老,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孝顺体贴父母。但不是每个孩子长大以后,都能做到孝顺尊敬父母,所以培养孩子学会感恩,是非常重要。
“你老了就得住敬老院”,付出所有却养出了白眼狼,家长该反省了
刘奶奶只有一个儿子,从小就被家里人当成宝贝一样,几年前老伴去世,儿子也长大了娶了媳妇,想着可以享几天清福了。
但人老了身体渐渐不如以前,近几年,刘奶奶也帮不上儿子什么忙,因此刘奶奶的儿子,便常常在家里责骂刘奶奶,觉得她是一个没用的人,于是刘奶奶一个人搬回了老房子里住。

可没多久,儿子找上门对刘奶奶说:“妈,你老了就该住敬老院”面对儿子这一句,刘奶奶半天没回过神,想着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就这么对待自己,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说道:“在这里活了一辈子,并不想去一个别的地方生活,而且这房子是你爸留下来的。”
然而儿子并不想听,很不耐烦的说道:“这是老爸的房子,现在家里困难,这房子前几天有人看了,出了一个好价钱。”面对儿子如此的不孝,刘奶奶执拗脾气一上来,直接将儿子赶走了。但事情并没有因此结束,儿子看刘奶奶不配合,便更三五两天来家里吵闹,有时连邻居都看不下去。
为了养育孩子父母牺牲了很多,不奢求未来有多大的抱负,只希望他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知感恩懂孝顺,让自己安度晚年。但是一些成年人的做法,却往往让父母寒了心。
父母年轻时的这三个行为,容易把孩子养成白眼狼,别等老了才后悔一、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6+1”的模式,也就是说家里的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全部围着一个孩子转,给了他无限的关怀和爱。但是没有节制的关爱很容易成为溺爱,对孩子百害无一利,不仅养成骄纵蛮横的个性,还会让他们变成索求无度,染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习惯。
等到父母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时,孩子就会反过来苛责抱怨父母,因为觉得父母对他们好,是天经地义不需要回报。
二、纵容孩子“攀比”之风,没有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很多家庭认为,别家孩子有的,自家孩子也要有,别人家孩子没有的,自己家孩子那更应该有,所以无法给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让他们学会攀比,事事都想争个赢。但要知道孩子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便不能虚心接受现状,努力奋发上进,还会抱怨父母没有给他更好的生活。

同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孩子还会逼迫父母,不断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来避免自己落伍。在这样的前提下,只会把父母当成攀比条件和提供物质基础工具,没有任何孝心可言。
三、家长纵容孩子不尊重父母和老人、或者其他人
孩子从小在家庭中长大,耳濡目染之下会沾染一些大人的习惯。父母不孝顺,只知一味苛责、满腹抱怨,无形之中也是教育孩子,对待父母理应如此。所以孩子们,对待家里的老人时,也会大呼小叫、恶言相对,不懂得尊重和感恩。

孩子的性格和素质,都是从小开始慢慢培养,每个孩子都离不开父母的培养和塑造。
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变得有孝心,懂得感恩、体贴父母呢?一、父母要以身作则
孝顺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传承。一个重视孝道尊重老人的父母,是不会培养出一个叛逆、不懂感恩的孩子的。所以尊重、体贴、关怀老人,也是教育孩子长大后,要懂得孝顺父母。

二、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是毁掉孩子的第一利器,表面上是为孩子好,其实在无形之中,是会摧毁孩子的意志,形成依赖和攀比心,将父母变成来满足物质需求的工具。但有一点无法满足时,便会把所有的过错,推卸到父母身上,这样孩子长大之后,不仅没有责任感,同样也不会有感恩之心。
三、从小教会孩子辨别是非,形成正确价值观
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并不是一种错误,但是要建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能一味牺牲来成就孩子,这样不仅会给孩子压力,还会使孩子的价值观扭曲。
要知道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目标。过度攀比追求物质,是要建立在有能力的前提之下,所以父母只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援手,而不是事事都满足你的愿望。
孝是中国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不懂孝道的人也很难在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中获得大的成就,因为尊重和感恩本身就是一种素养。羔羊尚且跪乳,更何况是人呢?父母更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让孩子明白孝顺的意义,才能培养出懂得感恩、体贴父母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