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每天成长·进步·幸福
电视剧《小别离》里有句台词:世间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做父母是全力以赴的修行:学习怎么守护孩子,也学习怎么得体的退出。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孩子长出翅膀,自己飞翔。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经历三次分离。
第一次分离,帮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第二次分离,帮孩子找到人生理想。第三次分离,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01孩子的兴趣里,藏着诗和远方明代才子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没有兴趣爱好的人,面目可憎,言语无味,人生暗淡无光:这辈子,白活了。孩子在感兴趣的事物当中,收获自信、专注,也感受着世界的神奇和美丽。因此,孩子的兴趣,藏着他内在生长的最大动力,也藏着他未来的诗和远方。教育大师梁启超曾说:“要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

兴趣,要从娃娃抓起。优秀的父母,善于创造氛围和条件,将孩子兴趣的萌芽,浇灌成参天大树。很多人都羡慕高晓松自由掌控的人生:无论是玩音乐,还是做节目,写文章,办图书馆,都是得风生水起。这离不开他儿时兴趣的培养。高晓松的妈妈张克群,兴趣广泛,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其痴迷古建筑和历史。她一直告诉儿子:“你所热爱的事业里,藏着诗和远方。”小时候,张妈妈经常带高晓松去颐和园,在古色古香的老建筑里,一坐就是一整天:看字画,研究古建筑,探讨历史典故。高晓松由此深深的爱上了历史。

兴趣的开花结果,体现在他的两档谈话节目里:《晓说》和《晓松奇谈》。他在节目里纵横捭阖,展现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高晓松回忆,小时候,家里最多的,就是书和音乐。在清华上大学时,他对自己的无线电专业不感兴趣,而是痴迷音乐,萌生出了退学搞音乐的想法。从清华退学,这个想法,换做别的父母,要被气疯。而张妈妈虽然确反对,但只是提出要求:“你得先证明自己有凭此谋生的能力。”她是想借此看清楚,儿子是真的热爱音乐,还是一时兴起。倔强的高晓松不拿家里一分钱,独自带着一把吉他去天津流浪,吃了无数的苦,对音乐的热情却从未熄灭。后来,高晓松写出了九十年代最火的校园民谣,成为最成功的音乐人之一。缺乏远见的父母,则始终把目光盯在学习成绩上,认为兴趣不过是旁门左道。电视剧《小欢喜》里,高三学生英子,痴迷天文学。她梦想考上南京大学天文系。可是,英子的妈妈,却很功利:她想让女儿考清华北大。为此,想方设法剥夺英子接触天文学的机会。

在高三誓师大会上,英子在气球上写下的愿望是“CNSA”(中国国家航天局)。宋倩却让英子换个“愿望”,改成“清华北大”,“高考一定考上700分”。妈妈令人窒息的控制,让那个喜爱星辰大海的英子,眼睛里没有了星星,她得了忧郁症,差点跳海死掉。

剥夺孩子兴趣,好比扼杀孩子热情和创造力的“刽子手”。为人父母,应当把眼光放长远,往后二十年看教育。二十年后,你是希望孩子一腔冷血,毫无热情,苟且的活着?还是看到他一腔热情,兴致勃勃,活得闪闪发亮?02孩子的理想,决定他能走多远理想,是孩子兴趣爱好的升华。兴趣,给孩子开启了一扇窗,让孩子看到了世界的美好。而理想,则给孩子指明了去那里的方向。有个寓言:白龙马和驴子曾经是兄弟,都是在同一个农舍拉磨干活。后来,白龙马想成佛成仙,就跟着唐僧去西天取经。驴子坚决不去,他怕苦怕累,怕妖魔。每天只要拉几圈磨,就可以吃饱睡好,干嘛要吃那个苦?十四年过去了,白龙马历经千辛万苦,取得了真经,成为了天神。驴子却老了,干不动了,躺在农舍里正等着被农夫杀掉。驴子看着神采奕奕的白龙马,抱怨自己命运不济。白龙马说:兄弟,其实这十几年的时间,你走的距离和我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一直朝着有经的地方走。而你,十几年的时间,只是围着一个磨盘原地打转。心怀理想的人,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穿越世俗的一切复杂和艰难,抵达人生的顶峰。没有理想的人,只看到眼前的车子、房子、票子,稍微一点蝇头小利、挫折就能让他停顿。就像故事中那头驴子一样,一生都在原地打转。所以,要告诉孩子,生活不止需要面包,也需要仰望星空。此次疫情中,八十多岁的钟南山院士,冲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是老百姓的“定心丸”,也是孩子们心中的“蜘蛛侠”。他就是宋代张载说的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国之重器。

钟南山院士的勇气和理想,来自于他幼时父母的言传身教。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著名的儿科专家。母亲廖月琴,则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

年幼的钟南山,经常亲眼目睹爸爸很仔细的帮别人看病,不分贫穷贵贱。有些农村的小孩来看病,钟世藩甚至不收他们的钱。看到病人被父亲治愈后喜悦的脸,钟南山发现做医生很开心,很有意义。50年代,科研资金非常短缺,钟世藩为了研究乙型脑炎病毒,省吃俭用买来几百只小白鼠,在家做起了实验。他常对钟南山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能够在这世界上留下点东西,他就不算白活。”这句话,影响了钟南山的一生。最好的理想教育,就是给孩子找一个看得见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孩子成长。03孩子的人格里,藏着未来的风水人格养成,是亲子关系经历的第三次分离。人格独立,自尊自爱,也受人尊重,这样的人,自带“气场”,能聚一帮好人,共同做成一件好事。所以,孩子的人格里,藏着他未来的风水。中国有句古话叫“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无德之人,再有才华,位置再高,也会带来灾难。最近,上海的一个中学生发出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虽是学霸,却也是令人心寒的利己主义者。想起了莫斯科大学创始人罗蒙诺索的那句名言:知识如果掌握在没有道德的人手中,无异于疯子手持利剑。很明显,他的父母,只关注学习,平时没有教他怎么做人。“你只管认真学习,别的都不要管。”有多少父母,是这样对孩子说话的?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事事为先,处处照顾。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人格中缺少“共情”能力。对生命毫无悲悯,对他人毫无热情,只有一颗功利、自私、冰冷的心。这样的孩子,好比瘸腿的“畸形人”,生活中难以与他人相处,事业上不会合作共享。往小了说,将来人缘极差。往大了说,很有可能走上错误的深渊。娱乐圈女星孙俪,是公认的育儿高手。她曾说:“每次提问,都是给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与品德的绝佳时机。”有一次,孙俪在片场拍戏,儿子邓涵之来探班。他拿起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孙俪回答她说:“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劳动的。”“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要懂得珍惜生活的甘甜和幸福。”孙俪看儿子不问了,又进一步启发他:“橘子的果肉长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还有另一层用意,你知道吗?”她指了指旁边一起拍戏的同事说:“那是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享用,而要懂得与人分享。如果你手中有一个橘子,就要分给别人共享。”邓涵之赶紧把橘子分成小瓣,跑去给叔叔阿姨们吃。孙俪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万句大道理,也抵不过身边的一件具体小事。要从小事做起,抓住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人生本没有意义。它的意义,在于创造意义。每一个孩子,都像一张摊开的白纸。他的人生意义,需要在父母的引导下,自己去创作:兴趣,让孩子发现眼前的风景;理想,教会孩子怎么去描摹。健全的人格,让孩子的人生作品,不断得到欣赏,喝彩。人的成长,就是从父母的共生中分离,淬炼心性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开阔的人生,必须要经历这三次分离,每一次分离,都让孩子不断成长,慢慢浇灌成良材。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请联系授权。

萨提亚实用心理学成长课程用一个课程,撬动人生改变萨提亚育儿
ID:satirxlqinzi
让心理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欢迎关注实用心理学平台
萨提亚实用心理学
ID:satirdauquan
简介: 亲子|婚姻|个人成长|管理实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