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孩子杀人之后淡定玩手机!没有共情能力的孩子有多可怕

文 / 素素其华
2020-03-27 16:56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一个12岁的孩子因为母亲不让他玩手机,拿刀将母亲捅死,等警察发现时,孩子还在淡定的玩游戏。

不说这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说一个孩子,杀了人,还能淡定地什么都不知道一般,说明这孩子的性格有了极大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该孩子几乎没有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一种潜意识里进行换位思考的能力,一般生来善良的孩子都是共情能力比较强的人,若是没有共情能力,那么他会变成对于别人的痛苦缺乏感同身受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认为的缺乏同情心的人。

比如那些虐待猫狗的孩子,或者不顾别人受伤害就犯坏的孩子。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呢?

1.对孩子的身心要求保持敏感性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特别是幼儿时期,对其生理需要的满足度还是很高的,却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很小的时候,对家长的依赖性是很大的,要求看护者对孩子的身心需求保持敏感性,即能敏锐地察觉到孩子有某方面的需求,并积极做出回应,给予及时满足。

2.以身作则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想要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家长也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表现,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了解共情能力的意义和正确的表现方式。

比如家长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时,主动地帮助他人,再告诉孩子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引导孩子去思考。

3.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所谓的共情能力,其实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换位思考,了解他人的感情,才能去更好的和他人相处。

教会孩子换位思考,也能让孩子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的得心应手。因为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就不会只想着自己,在很多需要配合的事情上,也能够接受他人的帮助,或者帮助他人。

4.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一般没有共情能力的孩子,精神世界都是贫瘠的,因为他们的世界只有自己,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让他看看花儿盛开多么美丽,鸟儿鸣叫多么好听,大自然多么神奇,或者多给孩子看看书,都可以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当孩子有了欣赏美的能力之后,他就会不由自主地去保护美,那么也就有了共情的能力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