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教剖析:“不许哭”这三个字到底伤害了孩子什么?

前段时间带球球下楼放风,遇到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可能也是在家憋的时间天长了,现在出来十分开心。
男孩妈妈在后面担心地喊:“慢点儿跑,别摔了!”话音还没落,小男孩脚下一滑,摔倒了!
由于跑得太快,那一下摔得着实不轻。小男孩哇哇的哭起来,孩子妈妈走上前来,一把把孩子捞起来,生气的说:“说了别跑太快,你看摔了吧?别哭了,这么多人,会笑话你的!”
也许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就知道哭,有什么好哭的!不许哭!
你是男孩子怎么总是哭哭啼啼的,跟小姑娘一样!
你这么大了还哭鼻子,不害臊!
你再哭妈妈就不爱你了!
你不哭了我就给你买……

如果父母之前经常说上面这些话,那么以后千万不要再说了。
因为无法忍受孩子哭闹的父母,不但不能让孩子冷静下来,反过来要求,甚至胁迫孩子抑制自己的情绪,这等同于要求孩子来“体贴”父母。这是亲子关系的倒置,是对孩子的掠夺。
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当我们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严厉的父母却横眉怒目地呵斥我们“不许哭”时,我们咬着牙把泪水吞进肚子里的感觉是多么的伤心无助?
那么现在,我们还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吗?
哭是孩子的正常情绪
哭和笑都是孩子的正常情绪。孩子一出生就用哭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哭可以释放孩子的不良情绪、缓解孩子的疼痛。

不让孩子哭会导致孩子:
◆ 内心恐慌,失去安全感,变得退缩、封闭;
◆ 情绪越积越多,到了hold不住的那一刻,可能会以父母不可预知的更具破坏力的方式爆发;
◆ 迫于压力,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很隐忍,试图以此博得父母欢心。一旦脱离父母,遇到合适的机会,则将负面情绪发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对象身上。如攻击小伙伴,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面前表现得蛮横不讲理等;
◆ 压抑自己情绪,习惯以“刚强”的假面具示人。当遭遇无法承受的挫折时,反而无法承受了。
所以不要阻止孩子哭,当孩子哭的时候,抱抱他/她,让他/她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爱他/她的。
哭是孩子的成长机会
哭是孩子情绪的释放,悲伤哭泣也许是面对挫折的开始,也是孩子接受“自己是有限的”的过程,当孩子遭遇不如意,这是他学习体验挫折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哭对他来说是一种释放,让孩子能够正视自己,他的内心会得到锻炼,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接下来小恩就给大家分享下父母应该如何应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哭泣。
1岁以内,孩子通过哭表达:我需要
当孩子饿了,尿布湿了,不舒服了,或者只是无聊需要陪伴了,孩子都可能会哭。
他们还不会说话,只能用哭声来告诉妈妈。妈妈能做的就是,在平时要多和孩子接触、多观察孩子。
当你足够了解宝贝的时候,自然能够分辨出孩子哭声背后的需求,然后及时回应,满足孩子的需求就好。
2~4岁,孩子通过哭来表达:我抗议
2岁是宝宝的第一个叛逆期。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哭闹通常是自我意识发展不被满足后的结果。

这段时期,孩子会很反抗外界强加给他的东西,如果你非要把成年人的意识和想法强加给孩子,希望孩子能够按照大人给出的方向去成长,孩子一定会跟你对抗到底,如果孩子跟父母说“不”不管用,就只能用哭闹来表达抗议了。
4~6岁,孩子通过哭来表达:我很无助
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会在遇到挫折事件或是通过努力仍无法解决的事情时,通过哭来宣泄情绪和表达无助。
比如:孩子好不容易画好的一幅画,不小心被别人弄脏了;孩子花费了好长时间,也拼不出一个稍微复杂一些的乐高场景;
我们要允许孩子哭
如果你爱孩子,就还孩子哭的权利,别去伤害他。在孩子哭时,家长们可以这么做:

允许孩子哭
哭和笑一样,是一种情绪的表现。每个孩子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
哭,是孩子的一种语言,是从妈妈肚子里带来的与生俱来的语言。
所以,当孩子哭泣,父母最好的做法是,抱着孩子,或者陪在孩子身边。不要试图去制止。
接纳孩子情绪
如果在公众场合,我们先将孩子抱离人多的地方。因为人多的地方外界刺激多,你和孩子的坏情绪都容易被放大。
找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让他先痛快的哭。请牢记,哭是孩子应有的权利,哭是正常的情绪发泄。你无需难受,也不必对别人的目光尴尬。

孩子的情绪被接纳了,才不会产生对抗,这时沟通才变得可能。
搞清哭泣原因
法国教育学家帕梅拉•德鲁克曼说:即使孩子有不对的地方,父母也有责任倾听并且领会他们的动机。孩子哭,可能是身体不舒服,也可能是有害怕、恐惧等不良的情绪体验,又或是以哭为手段想达到目的。
所以我们要用温柔的目光期待的语言、认真地倾听等鼓励孩子与我们交流。只有真正了解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才能做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不要压抑孩子宣泄情绪的哭泣!
用“孩子,你当然可以哭泣”来替代“闭嘴,不准哭,再哭就打了!”

能尽快把负面情绪消散出去的人,情商会更高,适当的引导,更利于孩子“潜力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