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有个看不见的“朋友”,到底是怎么回事?爸爸妈妈应该这样做

这段时间宝宝出门少,自己在家里自己玩过家家、拼搭积木。有妈妈和我说,发现孩子一个人玩儿的时候,会自己喃喃自语,甚至直接把杯子递出去,似乎旁边有“人”,发生过好多次呢,这是怎么回事,宝宝看见谁了?
哈哈,其实她看见的是她的“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
自言自语的宝宝,到底怎么了?
爸妈可能已经忘了,自己小时候有个“朋友”,他都在你身边陪你玩,你还帮他取个名字──即使你知道他是不存在的。这不是惊悚片,而是孩子发展的一个过程。
根据统计,有65%的孩子在3-6岁时都会假想出一个或数个伙伴,陪他玩耍、陪他讲话,一起开心难过。而且女孩比较会有假想朋友,通常是“小女生”“小男生”;男孩的“朋友”多半是动物,而且跟自己一样都是“男的”。这个“朋友”可以是具体摸得到的实物,如布娃娃或一条小毛巾,也有可能是个“隐形人”。
但是大人看上去太奇怪了,孩子是怎么回事?自言自语,还做动作,旁边又没人,要带去看医生,还是受惊吓了?

我的朋友我做主
跟幼儿与假想玩伴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在自己的想像世界里玩着想像的活动,这时正是孩子想像力发展的时候。
你以为他不知道“它”是假的、是不存在吗?他清楚的很!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握有完全的主导权,他可以自由控制“朋友”的出现与退场、与“朋友”的对话与行为。想想看,这样的特权岂是他在现实世界中能得到的?跟爸妈在一起,实际还是听爸妈的,跟幼儿园朋友在一起,有时要妥协;但他跟“它”可说是完全平等,甚至他可以是个导演,剧情随时开播、随时结束,这种感觉让他很满足。
此外,孩子还可以把他了解到的人际模式,在与“朋友”对话中预演出来,日后他会更有自信面对真的人际关系。

伤心难过的时候,需要朋友的陪伴
这位“朋友”还化解他的孤单,特别是独生子女或年龄差距很大的兄弟姐妹,爸妈平常忙碌,没时间陪他,跟保姆或爷爷奶奶说不上话,没办法跟他玩扮家家,跟幼儿园小朋友不是很熟或受气了,大家都不能跟他在一起时,谁能永远跟他在一起,还能无所顾忌的聊心事?就是“它”了!
尤其是当孩子生气、孤单、害怕不安时,就会希望与“它”对话。随着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发展,孩子对周遭事物更了解,也会展现在与“朋友”的对话中,例如“它”在偷吃糖果,孩子会义正辞严地说:“妈妈说不可以偷吃糖果,这是不对的!”。
或者你也会发现,孩子跟“它”谈很多生活大小事:“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们要在奶奶家里乖乖等喔!”“妈妈说青菜有营养,你要乖乖吃喔!”或诉说自己的感受:“天黑了,别怕!我保护你!”孩子还会为“它”的形象包装打扮、喂他吃饭喝茶等。

爸爸妈妈这样和宝宝的“好朋友”相处
接纳孩子的想像
爸妈不要像问口供一样,逼孩子说出“朋友”是谁。而应该引导孩子把他假想世界里的情境和情绪说出来或画出来,你会更了解孩子心里真正的想法,有助于亲子互动或对话。更让他知道,他是被爸妈接纳的、被相信的。
做错事,“好朋友”不能当借口
如果孩子把玩具丢满地、把爸爸的电脑弄坏了,却硬说是“皮皮”弄的,这时可以跟他说:“我知道皮皮很顽皮,但是他都听你的,你要教他收好玩具,当小老师陪他收拾。”适时让孩子知道规范,要求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

临机应变,以毒攻毒
运用孩子对“朋友”的信赖,例如孩子不喜欢洗澡,可以对他说:“皮皮每天都洗澡,洗得香喷喷的,你也要爱干净喔!不然皮皮不想跟你在一起!”用孩子的朋友当模范,引发孩子学习好的行为。
找到真朋友,“朋友”再见了
孩子是因为生活中没有对话对象,才会创造出这个“朋友”,爸妈如果有其他家庭聚会可以常带孩子参加,让他交到好朋友。爸妈也应该观察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当孩子跟同学有冲突时、或被人排斥时,爸妈可以适时关心或介入,才不会让他一心往“朋友”的情境里钻。
孩子终究会忘了“它”
过于干涉孩子与“朋友”之间的内容,只会造成孩子的排斥与反感,失去这种游戏的掌控感。爸妈别担心,这种假想朋友就像是个安全的依恋物,陪孩子度过各种情感经验,随着时间过去,孩子对环境事物的注意力转移,“它”就像所有的玩具一样,会被孩子遗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