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姐姐,凡事要让着妹妹”,强迫谦让教育,正在毁掉孩子身心

文 / 育儿家园
2020-04-12 00:38

谦让一直都是我国传统的美德,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大家在别人面前都会表现得谦让有礼,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更加注重孩子的谦让美德,在与兄弟姐妹之间都要相互谦让,尤其是大宝一定要懂得谦让弟弟妹妹,这样才是一个好孩子,正是这种思想严重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这种强迫式的谦让只会适得其反。

姐姐必须让着弟弟

小准今年7岁,在这个可爱的年龄段,她升级为姐姐,因为妈妈生了一个弟弟,这时候的小准由之前的独生女,便成为了有弟弟的姐姐。弟弟的到来,让全家人都欢天喜地,一方面是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小准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小准,你是姐姐了,以后一定要让弟弟,弟弟要的玩具,你不能跟弟弟争抢,因为你是大的姐姐。这个身份的转变显然只令家人开心,而小准只是失落的一个。

一岁多的弟弟过来跟小准抢玩具,周围的家长都劝小准让给弟弟,这时候的小准内心积压一年的情绪都激发了。趁着家人午休的时间段,偷偷溜出家门,还留了纸条:离家出走。当家人发现时,全家人才开始慌了,幸好在小准的同学家找到了她,可是小准不愿意回家,理由就是不想再被人叮嘱谦让。小准的妈妈很不解,就两个孩子,为什么自己的女儿就是不能容纳亲生弟弟呢?

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也很直接,毕竟以前全家的目光只关注在自己身上,如今每一次发生矛盾,全家人都要小准让弟弟,小孩子之间没有利益关系,没有懂得血缘之间的感情,他们只关注到自己的玩具被人抢了,家长的爱被分到另一个孩子身上,还要自己谦让。这种强迫式的谦让只会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作为家长为何坚持要孩子学会谦让呢?

1、思想的影响

在传统的思想中,父母想要培养孩子养成谦让的美德,当孩子有了谦让的美德,那么在别人的眼里看来也是一个有教养的孩子,有了这种传统的思想影响后,家长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懂得谦让,不计较自我和吃亏,但孩子的世界就是简单,习惯跟随自己的心,争取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因此长时间教育孩子懂得谦让,令孩子明白社会和生活的现实,学习大人世界中的虚伪,明明一件玩具,自己也喜欢,为什么要让给别人呢?强迫式的谦让令孩子失去争取和好胜的心理,因为他们连自己的东西都要经常被迫让给别人,性格变得自卑没有斗志。

2、偏袒幼小

许多孩子都曾经被大人劝让,将自己的东西谦让给弟弟或者妹妹,通常在二胎的开放以来,这种现象比较常见,好不容易生下了二宝,全家人都哄着矜贵着,加上二宝相对于大宝而言是弱小的群体,因此家长会偏袒幼小那一个孩子值得理解的,但是孩子的世界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大家都是孩子,自己就要谦让给弟弟妹妹呢?

所以当父母经常教育大宝,要爱护和谦让弟弟妹妹时,你会发现通常孩子不会听从大人的话,反而对弟弟妹妹产生排斥的心理,聪明的妈妈不会忽视大宝的感受,一位坚持大宝做到谦让,而是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公平对待孩子们。

其实站在父母的立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爱友善,对待别人友好谦虚,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孩子的角度,自己也是第一次做人,为什么都要让着别人呢?长时间的谦让令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以及产生叛逆的心态。

到底如何才能让孩子能够理解父母呢?

1、对兼顾大宝的关心

通常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之间有爱互助,但是二宝出生后,这种想法很难实现,其实当二宝出生后,作为父母仍旧不能分包对大宝的爱,虽然二宝相对弱小,但是给大宝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不影响大宝在家中的地位,多兼顾和关心大宝,让大宝明白弟弟妹妹的到来不会影响父母对自己的爱。

2、告别强迫式谦让

在传统的父母身上,我们都会看到憨厚的父母要求自己懂得谦让,就算在外人面前也是如此,为此聪明的父母只会正确引导孩子从善,而不是用这种道德绑架式去强迫孩子谦让,毕竟于情于理,孩子只是小孩,不能过早接触和明白大人世界的“虚伪”以及友善,这样令孩子失去自己的思想和主见。

传统友善的谦让其实一种好的行为和教养,但是一旦变成被迫式的,那么就会变味,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行为,同时还会影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因此千万不要再用这种强迫式的谦让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