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爱告状,喜欢说别人缺点,不要忽略这背后的原因

文 / 牛妈彭小蹦
2020-04-13 16:57

原创:牛妈彭小蹦

(注意,工作不等于上班,全职妈妈也是在工作)

孩子常常容易有这样的思维模式,从人性的根本去分析,就是因为孩子非常弱小,他们和这个世界,和他人的连接都还不够紧密,所以他们常常怀疑自己不被爱,常常觉得自己是个不够好的孩子。

这也是为什么家人一吵架,当他感到不被父母关爱,孩子首先就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才不被爱,不被关注。

当孩子发现,父母爱的是胜出的孩子,尤其是多子女家庭,手足之间容易有竞争,父母总是关注那个胜出的孩子,那么孩子就会陷入在竞争中无法自拔。

所以,有很多专家学者都谈到,不建议孩子过早陷入竞争,不建议小学进行排名。

但是,很多父母不接受,认为这是理想化的教育模式,因为……

如果这种竞争的意识和心态,无限强化下去,会怎样?2018年6月,一则让人震惊的新闻:

从网上新闻上看到,这是当时那个行凶的孩子说的话:“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

(考试竞争作弊被同学称作“文凭有问题的人”、职场竞争耍手段、就连玩个乐队也在暗自较劲,以至于毕业许多年后还念念不忘。口口声声说同学在和自己竞争,其实是他自己和自己争,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电视剧《安家》截图

你可能会问,像翟云霄这样凡事都要争个高下的成年人比比皆是,难道他们也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他们都已经经济独立了,并不需要父母认可了啊!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在童年时期,我们会形成一套行走于世界的逻辑,就是如何才能更好。

当一个人在儿时,一直认为赢过别人才会更好,如果没有加以引导,那么这个孩子可能会一直持有这个理念,直到成年后,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弱小的孩子了,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但在心理上没有真正长大的孩子,还可能生活在以前的担忧之中,担忧自己不够好而不被爱,担忧自己没有胜出,而被忽视。

虽然这很不成熟,但这却是他深信不疑观念。

很多父母将竞争心和上进心,是完全混为一谈的。

认为上进心就是要赢过别人,凡事都要争第一,和第一名较劲就是上进心,和比自己差的人比就是没上进心。

实际上,一个成熟的人的上进心,绝对不是凡事都要竞争,争不过就踩别人,而是像傅园慧一样,抱着冠军的心,坦然面对亚军的结果,永远不放弃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永远能接受当下不够完美的自己。

这几天,最火的词莫过于“底线思维”,做最坏的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

提升什么能力呢?对于竞争者,提升能力就等于提升排名,就等于赢过他人。

而对于合作者呢?等于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千万别以为这是大话)

简而言之就是,人要有价值感,就得贡献价值,人要享受被爱,就要先去爱。

很多人都知道,孩子要多陪,需要有高质量的陪伴,如果你看懂了这一条,就会更加理解,什么是陪伴,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

【牛妈心语】

手足竞争、同学、同侪竞争,是比较激烈的地方。因为他们往往有相同的社会脉络。因此,他们在追求认同、归属、价值体现时,就会有更大的压力。通俗一点说,就是手足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同学在学校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而同侪之间,比如得到老板认可等。所以,我们发现,人们往往容易祝福陌生人,却不容易祝福身边的人,塑料花姐妹就是典型之一,在别人不好时,很多人可以共患难,但是别人好时,内心就无法平静了。这就是人性。

所以,阿德勒认为,这种依赖于别人的价值体系,是很容易崩溃的,是一种虚假的自信,是经儿时建立来的,不够成熟的表现。靠不断表扬和竞争建立起来的自信,内心难以获得从容而自在的感受。

关于这一点,也许,还有不少人认为,人人都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这样想的人,往往活得不够从容不够自在,以为大家都一样,其实,自信程度高低不同,人的自立程度也是不同的。大家可以对比刚热播结束的《安家》中的人物徐姑姑和翟云霄,就知道,自信的人追求的是更高的社会价值,不需要和任何人竞争,而不自信的人,样样都要比。


我是牛妈彭小蹦,两个孩子的妈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校社共育专业理事、阿德勒心理指导师,出版育儿漫画集《成长不慌张》,关注我,一起让育儿更从容,让妈妈更美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