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是太笨了”,父母眼中的笨孩子,其实都是被“说”出来的

文 / 桃子妈咪说
2020-04-15 17:09

“妈妈,你快过来一下,我这有道题不会做”、“妈妈,你忙完了吗?我这还有几道题拿不准。”相信这是大多数父母的日常生活写照。

生活中,我们既要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又要兼顾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难免会感觉身心疲惫。特别是当孩子的学习成绩出现“急剧下滑”时,我们往往会“怒火中烧”,甚至会对孩子脱口而出“你真是太笨了”。

虽然我们是无心的,但是孩子的身心却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习惯父母对自己的这种评价,从而真变“笨”了。

我们知道,现在的孩子不比以往,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他们的认知和眼界都在不断的提升,有着前人无法拥有的优越条件。

然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家长却发现孩子竟然越来越“笨”了,甚至有时候还不及古人智慧的三分之一。

难道是孩子们真变“笨”了吗?其实不然,很多时候,这种笨都是被家长“说”出来的。

一头壮如小山般的大象被一条细小的铁链拴在一根摇摇欲坠的柱子上,大象不仅没有逃跑,还规规矩矩地站在那儿。它完全有能力挣断铁链的束缚或将柱子连根拔起,可是它好像丝毫没有那样的想法。

为什么细铁链就能拴住力大无穷的大象呢?

原来当大象还小时,人们用大铁链把它锁着,每次它想逃走,只要一拉便痛得动弹不得,久而久之,它便放弃了逃跑的念头。因此,现在尽管只用一条细铁链绑着它,它也不再为逃走做任何尝试了。

父母的言行就像那条铁链,一次次对孩子的打击和讽刺将孩子的自信和进取心都给拴住了。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会逐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像大象一样,变得越来越笨。

孩子为什么会变“笨”?

1、过早的传授知识

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幼儿时期就会强迫孩子背诵古诗、学习英语,同时还要求孩子业余时间学习一些特长,这对孩子来说,无疑不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虽说孩子也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下来,但并不能完全的理解,当孩子进入小学阶段时,就会降低对学习的兴趣。

2、父母不公正的评价和比较

有些父母总喜欢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相比,比如:“你看隔壁家的小江,人家可是和你同年的,为什么别人每次都考一百分,你却总不如他呢?”“李阿姨家的孩子学习成绩那么好,每次大人不在家的时候他都能够自觉地去学习,而你呢?”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的自信又何来呢?

还有些父母虽然内心认同了孩子的成绩,但是为了激励他取得更大的进步,进而会假装不在乎的样子,将本该客观的评价隐藏于内心,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很失落。

3、孩子从未尝试过成功的滋味

比如,我们陪孩子玩游戏,但这个游戏对孩子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又不给予他任何指导,结果孩子肯定会输得一败涂地。而当孩子每次都经历着失败,那么孩子就会打心眼里感觉自己很笨。

倘若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品尝到“成功”的滋味,那么最终他就可能会变成一个畏畏缩缩且呆头呆脑的孩子。

其实,父母对子女的施压和管教都是很正常的,如果想让孩子不那么“笨”,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1、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如今的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所以总是为孩子包办一切。小时候,孩子要自己吃饭,父母觉得这样很麻烦,因为他们不仅会洒得到处都是,而且还很浪费时间,于是就开始制止孩子的行为。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能独立用餐了,这时却觉得自己的孩子“笨”得一塌糊涂。

其实,这并非是孩子笨,只是父母没有给予他们尝试的机会而已。在生活中,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去尝试一些新鲜事物,让孩子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培养孩子的担当能力和抗挫能力,这样的孩子才会越来越聪明。

2、适当让孩子处于主动的地位

有些权威型家长,总是习惯于对孩子发号施令,这样就会让孩子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滋生自卑情绪,当你说他笨时,他可能就朝着“笨”的方向去了。

所以说,我们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家长权威,适当的让孩子处于主动地位,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

3、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他们会瞬间充满自信。比如:当孩子想帮妈妈扫地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担心他会扫不干净,不妨亲身示范几次,相信孩子很快能够进入状态。

当他们能够从中获得一次次的成功时,就会更加信心十足,也会更努力地朝下一个目标迈进。

其实,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变笨。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而不是口头上的打击和谴责。当孩子变得像那头大象一样,越来越“笨”时,我们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做权威型家长,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