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拉10岁女儿跳海”真相:过激的教育,教不出真正健康的孩子

过激失控的教育,教不出真正健康的孩子。
父母情绪平和稳定,是孩子这辈子最大的福气。
——鹿妈
作者 | 哎呀妈
来源 | 女儿派(洞见旗下账号)

刚刚看到一个可怕的新闻。

一个10岁左右大的小女孩,被妈妈死拽着走向海里。
路人看到这个情形,以为这对母女要跳海轻生,紧忙打电话报警。
民警赶到现场后,发现这对母女仍在继续往海里走,离海岸边有30米远。
女孩一直在哭,使劲挣扎,看到有民警的身影,像是找到了浮木,努力伸手求救。
可妈妈不听劝,执意呆在原处。
民警只好下水把她们俩“捞”上来。
上了岸,才真相大白。
原来,这次“轻生”是妈妈“吓唬”女儿的手段。
这段时间,女儿在家上网课不认真,作业也不好好做,把她气坏了。
一时想不开,拖女儿去“跳海”。
新闻一出,网友们纷纷跑到评论区指责妈妈的做法:
“不管这个妈妈理由多冠冕堂皇,这种教育方式太极端了,绝对教不出健康的孩子。”
管教孩子,却无法管好自己的情绪,是家庭教育的死敌。

去年,网上热传一段“虐童事件”视频。
两个男人围着小女孩拳打脚踢,甚至拿出绳子麻袋套住捆绑小女孩。
绑好了,旁边的妈妈帮忙掀开车帘让他们把女孩丢车上。

爆料的网友称,一开始以为是光天化日下的绑架行为。
经民警调查后才发现,这是父母管教孩子的现场。
孩子不听话,父母管教不了,气不过就采取了这种极端的错误方式。
试想一下,被父母“绑架”教训,这种情景得多令人感到害怕?
这并不是单一事件。
广东罗定,一位妈妈多次叫5岁的孩子回家吃饭。孩子贪玩,怎么说都不听。
结果妈妈生气到把儿子拖进电梯里,暴打了整整一分钟。
下手之狠,让人侧目,孩子身上满是淤青。
邻居说,这位妈妈平时文文静静、细声细语的,没想到发起火来,真把儿子当仇人。

也许这几位父母平时看上去和颜悦色、态度谦和,可情绪一旦失控,就成了面目狰狞的恶魔,疯狂地伤害孩子。
教育学家尹建莉说过:“你对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七分伤害。”
孩子有错,父母有情绪是人之常情。
可没有管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崩溃发狂、咄咄逼人,硬把孩子逼到绝境便超出了正确管教的边界。
父母以为这是教育,实则是发泄。
气孩子不听话、不安分,没办法疏导自己内心的愤懑,便任由坏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无法控制情绪的父母,本质是“精神巨婴”。
只考虑到自己的立场,全然不理解孩子的心情。
直接用激进暴力的方式,逼孩子就范,恰恰是弱者的表现。
英国作家尼尔在《夏山学校》中说:
“打孩子,只是父母逞一时之快,逃避父母本该寻求有效教育方式的责任而已。”

知乎有个提问:父母总是情绪失控,对孩子哪些影响?
其中高赞回答是:
“小时候父母争吵画面仍记得,导致现如今的缺乏信任感、安全感,心智不成熟时期甚至想过以自杀结束。
过于敏感多疑,习惯性猜测人的内心,且把自己的性格习惯向对方希望的方面贴近,十分害怕被讨厌及忽视,易产生孤独感,经常压抑自己,甚至扭曲。”
这段回答,接连多个触目惊心的字眼,引来了上千人的认同。

儿童心理学家说过:
“父母其中一方的情绪失控,会在孩子的心理留下严重的阴影,这样的阴影将伴随孩子成年,甚至终身,成为他们大部分情感伤痛的来源。”
失去理智的言语,无法控制的情绪,会让孩子误认为父母变成这样,都是自己的错。
伴随着这种愧疚感成长,他很难释怀,即便想好好爱别人,也容易采用同样极端错误的方式。
叶璇,娱乐圈有名的才女,在感情上却也是有名的傻。
每一段恋爱经历,她“自毁式”的疯狂行为令人不解。
一次采访中,她坦言自己“曾经为了向一个男生证明爱意,大半夜直接跳河”。
即使男友家暴、劈腿,她都不愿放弃。
有网友说,这不是爱情,而是疯狂。
深究她的原生家庭,会发现,她的爱情观跟她妈妈有关。
小时候,只要妈妈喝醉酒就会疯狂打骂她。
酒醒后,妈妈却又百般愧疚抱着她痛哭,希望她能原谅。
一直以来,她习惯了妈妈的喜怒无常、情绪失控,误认为爱是控制,想干嘛就干嘛。
等到她进入亲密关系中,她活成了妈妈的模样。
《镜子》有句台词: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父母的坏情绪,成了孩子童年时的记忆,深深印刻在孩子的生命里。
即便他想要挣脱改变,那种原生家庭带来的无助感,常常会提醒自己的软弱和不堪。
童年不幸的人,注定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前半生是父母种下的恶果,后半生是孩子用余生来买单。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孩子就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当父母不安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当父母放松时,孩子立即感到愉悦。”
不想让自己失控的情绪伤及孩子,父母一定要掌握这三招。
1. 情绪失控前,离开回避。
这段时间在家里,和孩子朝夕相对,难免也有摩擦。
特别是一个人忙家务、做饭、哄完大宝哄小宝,总有精神快崩溃的时候。
每一次快要发火时,就想起大宝幼儿园老师的提醒:
“要生气了,不如先离开孩子,换个环境冷静一下,及时调整好再面对孩子。”
我靠这句话,成功避免了不少和孩子的直面冲突。
2. 伤害孩子,要勇于道歉。
有人说,孩子的一生都在等父母一句道歉。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犯错在所难免。
高级的父母,懂得在口不择言后,蹲下来跟孩子道歉。
电影《叶问4》中,叶问在意识到自己不小心伤害儿子后,当机立断拨打了一通远洋电话,向儿子道歉。
正是这通电话,化解了父子间的隔阂,重修亲子关系。
3. 找一个彼此都冷静的时机,尊重地解决问题。
令父母最为崩溃的是,孩子的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出现。
与其在孩子问题爆发后生气、惩罚,不如趁问题还没发生前,选一个适合的机会和孩子一起沟通要如何改变类似问题。
平等的沟通姿态,远胜高高在上的疾言厉色。
北师大教授钱志亮说过:
“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越认真,教育的效果也会越好。”
不要用大声来激怒彼此。
尝试在心平气和时沟通,孩子才有进步改变的可能。

《少年派》的林妙妙,羡慕同学江天昊有一对情绪稳定的父母。

的确如此。
当江爸江妈得知儿子和老师起冲突,罢课不去上学,没有第一时间就指责孩子,而是耐下性子聆听孩子的想法,从而一点点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这对父母能够稳住情绪,并非他们没有烦心的事,活得比别人滋润。
事实上,他们经历了破产,过着负债的日子。
可他们从来不让自己的坏情绪,破坏自己、破坏和孩子的关系。
不管遇到什么,都能从容面对,不急不躁。
正因如此,他们养出性格随和、心态豁达的江天昊。
养育孩子,实属不易。
为人父母这条路,有无数个挑战和困难。
但无论如何,总不能让坏情绪成为教育的死敌,亲子关系的拦路虎。
以情理教育,远比大发雷霆、情绪失控好。
真正的教育,是在孩子犯错时,能控制心里的火,放下身段,耐心听孩子的感受和解释,温柔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期待。
育儿,则育心。
如果做不到百分百完美的父母,起码也做个情绪稳定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