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了要打回去?这些育儿盲区,家长需要了解
休假的时候在公园闲逛,听到一位爸爸教育三四岁的儿子,“爸爸说的话你要记住啊,这句话爸爸再说一次,被打了,一定记得要打回去,让他知道你不是好欺负的。”
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被这样教育的,但是现在依然觉得自己很怂~
难道天下的父母都是统一派发的吗?

简单粗暴的一句“打回去”,你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如果孩子就是不还手怎么办?如果打回去被打得更惨了怎么办?这些都是家长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1、孩子性格比较温顺,不会还手怎么办?
并不是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到“以牙还牙”,即便是成年人。所以,我们作为家长,要认可并允许孩子天生性格温顺善良,面对攻击不还手。
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家长会帮孩子“打”回去,可能孩子并不在意,但是家长在意。但家长的做法会让孩子有“受害者”的感受,家长看似是在给孩子撑腰,但实际上却忽视了孩子幼小又敏感的心理,会觉得自己胆小、软弱、无力,需要大人的帮助,这个标签也是家长给予的。

2、打回去后被打得更严重了怎么办?
有孩子之间,你推了我一下,我不在乎,转身去玩自己的了,那这事就过了,但是当我推回去,那这事可就大了,“对事”就上升到了“对人”,那我就更不能输了,非要分出个伯仲胜负,结果打得更厉害了。
这到底怪谁呢?
鼓励孩子打回去的初衷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但是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孩子会发现,这样是无法保护自己的,那这样就会影响孩子的社交心理。
这样的教育是不是就不太正确了?

3、让孩子养成了爱打人的习惯怎么办?
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习惯,稍不顺意就动手打人?这是家人告诉他的保护自己的方法。但是孩子不清楚,什么情况下的保护自己可以动手,什么情况下不能动手,孩子并不具备情景解读能力。这种情况,家长是不是也应该考虑?
4、不好欺负不等于张牙舞爪
很多人对“不好欺负”的解读,大概就是有勇气去对抗不公平的对待、有某种行为行动。但是,善良不只是善待他人,也要自己做个友善的人。而且更加关键的是,你的感受是什么。“被欺负”这件事,真正可以界定的其实是受到的那一方。因为被贴上了“胆小软弱”的标签,又急于想去证明自己,所以变得张牙舞爪。但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心平气和的解决处理掉的。

“有话好好说呀,干嘛总是嚷嚷?
我是来好好和你谈事情的,你急了就没法谈了?
怎么啦,讲道理还准备动手啊?”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我们现在对孩子说,“谁打你打回去”,等这个孩子长大是不是就变成了这样的人呢?
其实,捍卫自己的权益有很多种方式,动手或是大嗓门只是其中的一种。
5、你的善良要有点锋芒
我们要做善良的人,但是也要有原则,坚定的维护自己的权益、表达自己的需求和需要,为自己发声。
孩子被欺负,家长最关心的应该是不要让孩子陷入“受害者”心理。应该引导孩子坚定的说出自己的感受,需求,教会孩子该如何求助。

最后,希望家长们,在自己还能影响孩子的时候,多教会他们善良和美好,教会他们原则、底线,以及理解和原谅。
教育孩子,不仅在于孩子性格行为的养成,还有格局视野的培养,这些远比“打回去”更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