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爱发脾气的妈妈,可以不凶我吗?
养儿第七载,周多多温暖善良,性格温和。很少大哭大闹。你若问我何时他最容易生气,一是催他放下手中玩具赶紧去写作业时 二是我控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凶他时。
对于发脾气,我曾经没往心里去,觉得自己只是稍微严肃了一点而已。而且教育小朋友不严肃一点哪镇得住小崽子们?
7年育儿,其实我还算是个脾气好的妈妈,每次要忍不住发脾气时,我都会想起周多多三岁时的一件事情。然后,忍耐,冷静下来,好好说话。
3岁时,那会他经常跟着我去绘本馆上班。有一次儿童活动结束后,办公室堆放了一些活动剩余的饼干,周多多爱吃甜食,正好是他爱吃的饼干,眼巴巴望着。我给他拿了一包,并且和他说,就吃一小包哟,这个不是妈妈买的,是店里的东西。
他点点头,答应了。当时我很忙,把他安顿好,就进教室去了。周多多躲在小房间里,还是没能忍住饼干的诱惑,又偷偷的拿了一包。
其实,这只是一件小事,孩子在面对零食诱惑是难以抗拒的,只要稍微加以引导就可以的。可我当时特别焦躁,又看到他不听话偷拿饼干,非常生气,把他拎到教室,有些歇斯底里的对他狠狠批评了一通,他很少看我那样发脾气吗,当时就吓哭了。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哪是针对他偷吃饼干,明显是对着一个三岁的弱小孩子疏泄自己的情绪。当时的我,一定也很凶。因为那之后,他再也没吃过办公室放的那一箱饼干,每次都好像看不见一样。

而凶完之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爽了么?其实没有,内心反而更多的自责。从那以后,我会尽量克制自己的脾气,不对他大吼大叫,以至于,多多爸爸老认为我好宠溺孩子。
你家孩子有没有这样和你说过?
“妈妈,我不喜欢你很凶的样子”
“我不喜欢发脾气的妈妈”
周多多特别不喜欢我唠唠叨叨,大人总有一道对付孩子的利器,那就是“我数到3,如果你还不怎么怎么就怎么怎么的.....”我也一样,无可奈何时总会用这招“如果我数到3,你还不去刷牙洗脸,妈妈就要发脾气了。”大部分时间都是有效的,小部分时间,他依旧不听,我就会叽里呱啦说一堆,这样一来。他就会说:我不喜欢这样发脾气的妈妈了。甚至,他也变成了不高兴的孩子,也许还会对你发脾气,把自己关在房间,要自己安静安静。这个时候,你敲门,他会发火。会吼我:走开,我不想理你。需要让他安静一会。
负能量传递过去后,他一样需要开解,然后和他道歉不该凶他,然后再教育他拖拖拉拉(我在家家庭地位堪忧,经常要向周多多道歉),而作为大人,我们也是很难忍受被人唠叨和发脾气的,有一天,因为我再一次乱丢乱放而找不到东西,被唠叨了一下子,比如,这么大东西还乱丢乱放,东西收拾了也白收拾,习惯一点都不好!虽然我忍了嘴上没发作,但是腾的一下内心一股无名之火,上串下跳的,不就一件小事儿么,有必要这么上纲上线么,好好说就是了,有必要这样子么?都不考虑下我的感受……
事情虽然过了,心里还是会觉得憋屈,周多多那张委屈巴巴的小脸儿不就和眼前的我是一样的么?还有他每次遭受发脾气时必说的一句话。
“我不喜欢这样发脾气的妈妈,我喜欢温柔的妈妈”
……
此时此刻,我又与娃感同身受了一次。

也许是正确的沟通方式
首先,问问自己,你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关注点在哪里,你的关注点在孩子身上,全副精神看着他感受他,还是自己身上?你在说话的时候,这个说话的出发点是在大脑还是你的心,还是你的肚子你的心情?遇到事情的时候,你的语气和音量是否有改变?平时的语气和音量又是什么样子的?你和孩子说话的时候,看着他的眼睛吗?
1、非语言沟通是孩子最重要的沟通模式
那么当孩子还不会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还不发展那么好,还不太能听懂道理的时候,家长最强有力的沟通,实际上是非语言沟通。你去观察孩子之间的交流、动物之间的交流,他们没有很多语言的,没有很多人类高级语言,那他们很多时候的沟通,才是身体语言的沟通。这才是孩子的母语。具体非语言沟通是什么呢?比如说,眼神,我们和一个人讲话的时候,有没有看着眼神,语气是怎么样的。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讲到语气,它比较了各个国家妈妈对孩子说的话,如果妈妈对孩子温柔的说:“好,可以可以”,但是如果孩子做了一些很危险的,妈妈对孩子说:“停,不要做不要过去不要碰那个东西!”可是那个时候,那么小的孩子(婴儿),他们听不懂停是什么意思,那妈妈到底说了什么让孩子能听懂呢?就是那个语气,孩子感受到了。因为在各个国家,所有语言里面,孩子发现妈妈允许的时候,都是很温柔的语气,让孩子不要触碰危险东西的时候,都是很强硬语气。所以语气,是孩子非语言之一。你说话的音量,是大还是小,是轻柔还是吼叫,你说话的时候身体的姿势,和孩子相对的位置,你在什么地方,孩子在什么地方,你和孩子之间有没有身体接触,等等,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非语言信号。
2、使用非暴力沟通
周多多:我现在不想睡觉。
我:但是你现在必须睡觉了,已经到了睡觉的时间了。
周多多:可是我真的不困啊,妈妈,我睡不着啊。
我:但是如果你现在不睡觉的话,明天早上你会起不来,又会睡懒觉影响上课了。
周多多:不,我不会的。我明天6点就能起来
我:是的,你会的,快睡觉,没有商量。
周多多:不,我不会的。
孩子生气,一直睡不着,大人很生气,孩子到点不好好休息。
这样的争辩是不是很熟悉?有没有发生过在你的家里?这样的争辩令孩子很沮丧,他觉得妈妈不信他。家长也觉得,不懂事,睡太晚影响生长发育。没有对彼此需要的了解和尊重,冲突就很有可能会一直持续。
如果在表达自己的需要之前,家长如果能够用尊重的态度先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也许就有可能获得更深的联结和相互的理解,合作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一些。当然也不是次次都奏效。参考以下例子:
孩子:我现在不想睡觉。我想看会书再睡
家长:(揣摩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你是不是还想继续玩一会?
孩子:是啊,我又不困。
家长:所以你想等玩困了再上床?
孩子:是的。
家长:还有别的原因么?
孩子:没有了。
家长:我能和你说说为什么我想让你现在去睡觉吗?
孩子:好吧。
家长:我想让你好好休息,这样明天早上就可以按时起床去上学。我发现,如果你平日晚上超过九点还不休息,第二天早上就会很疲惫。你听明白我想要什么了么?
孩子:你想让我休息好,早上按时起床。
家长:是的。谢谢你听进去了。

推荐:《大嗓门妈妈》
对于控制不住自己脾气的家长,强烈推荐《大嗓门妈妈》,很多看完这本绘本就决定再也不做爱发脾气的妈妈了。在我们和孩子的沟通中,常常有控制不住情绪,就像绘本里的的企鹅妈妈那样狠狠地发脾气,朝孩子大吼大叫,于是孩子就像小企鹅一样就想逃走。但我们的孩子又不是绘本里的卡通人物,他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当家长和孩子用这种方式相互倾听的时候,就有一种能量的交换,会自动产生一种换位思考,令两个人都愿意找到一种满足彼此需要的方法。在这个例子里,也许孩子会更愿意很快地去睡觉,或者家长更愿意设定一个短时间,允许孩子在熄灯之前看一小会书再睡觉,总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和孩子好好说话,看似容易,要做到其实挺难的,尤其是对着一个7岁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可是育儿路就是一路降妖除魔,同时提升自己的过程,与大家共勉,不做一个爱发脾气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