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变了味,家长朋友们注意了,别让“中国式礼貌”毁了孩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除了优秀的传统节日外,还留给我们了优秀的礼仪文化,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称号,礼仪文化更是渗透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然而在家长的教育模式中,这种“中国式礼貌”却让传统的礼仪文化变了味道,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正在被你亲手摧毁!下面来和我一起看看这3种“中国式礼貌”,有没有你正在教孩子做的!

一、“中国式礼貌”之谦让---作为哥哥/姐姐,你要让着弟弟/妹妹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礼仪叫做谦让,谦让就是要学会礼让他人,相信大家对“孔融让梨”的故事都不陌生,这种谦让的礼仪一直流传至今,一直被传为佳话,更甚成为做人的基本准则。
随着二胎的开放,这种礼仪文化在一些家长的教育下变成了一种“枷锁”,一种命令,沉沉的压在了家中“老大”的身上,家长们时时刻刻在“老大”的耳边叮咛,你是哥哥/姐姐,一定要让着自己的弟弟/妹妹!

当家中的“老大”看见自己最喜欢吃的蛋糕时,还没有吃两口,家长就在“老大”的耳边说:“别吃了,你是哥哥/姐姐,要让着点自己的弟弟/妹妹”,当“老大”和弟弟/妹妹嬉戏打闹时,家里的“小的”哇哇大哭,家长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怪罪在“老大”得身上,还将“老大”胖揍一顿,不明所以“老大”也会感到委屈,也会感受到家长的偏心,还会让 “老大”变得没有安全感,谦让是一种礼貌,但是这种“中国式礼貌”不仅不能让孩子领悟其中的深意,还会对谦让产生误解。

二、“中国式礼貌”之教养---来,这是某某,快叫阿姨
不管是走在大街小巷,还是带着孩子走亲访友,我们总是能听到孩子们发出稚嫩、响亮的声音叫了一声“阿姨好”!这似乎成为一种习惯,衡量一个人素养的一种标志,当你的孩子叫“叔叔好!阿姨好!哥哥好!姐姐好!”的时候,得到的赞赏几乎一致,那就是这个孩子真懂事,这个孩子嘴巴真“甜”,这个孩子真有素养,相反,觉得当你的孩子没有叫人的时候,他们就会认为你的孩子没有礼貌、没有家教、没有素质。
在走亲访友之前,家长们总是会叮嘱孩子,到了别人家,嘴巴要“甜”一点,要学会叫人,等真正到了家长的亲朋好友家之后家长们这个时候会耐心的教导孩子,来,这是某某,快叫阿姨!,孩子可能因为陌生、紧张、害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家长们尴尬的解围,说孩子性格内向,不要爱说话,素养不是一句简单的招呼别人那么简单,家长这种“中国式礼貌”不仅会让孩子感到难堪,还会让孩子变得自卑。

三、“中国式礼貌”之听话---别害羞,给大家跳个舞
相信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不少的家长都会带上自己家的“心肝宝贝”,一些家长看到其他的孩子能够落落大方在其他的亲戚面前唱歌跳舞时,家长们心生羡慕,回到家就开始教导自己的孩子,看看人家的孩子那么多才多艺,你也要听话,在亲戚面前表现一下自己。

听话成为了一个乖孩子的标签,当家长和孩子在亲戚朋友家玩耍,孩子专心的看着喜欢看的动画片,亲戚朋友的一句调侃,让自己家的孩子表演个节目,家长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孩子说,“宝宝听话,别害羞,快来给大家跳个舞”,这个舞你在家里可是经常跳的哦,听话是一种礼貌,但是不应该被成为一种命令,家长这种“中国式礼貌”不仅不会让孩子真正的听话,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绪。

“中国式礼貌”并不能让孩子真正的领悟到礼仪文化的文化内涵,还有可能伤害孩子的心!正在进行“中国式礼貌”教育的家长们赶紧停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