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黏人”到底是否正常?建立安全型依恋,黏人行为要警惕
每当幼儿园开学季,孩子刚送去上幼儿园的时候,在幼儿园门口死活不跟家长分别的情况。
其实解决方法,基本都应该用在从家到幼儿园的路上:在路上放孩子喜欢的歌;跟他一起聊聊今天可以在幼儿园做哪些有趣的事;告诉他爸爸妈妈送完他上幼儿园就去工作,这样才能赚钱给他买他想要的玩具;告诉他下午爸爸妈妈中的哪一个会准时来接他回家;告诉他爸爸妈妈相信他今天可以在幼儿园度过快乐的一天。

这么做的目的如下: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和期待心理,让他对离别做好准备,并让他放心:爸爸妈妈会准时来接他,今天是美好的一天。然后,在幼儿园门口把孩子交接给老师后,跟他做正式而简短的道别,但绝对不要踏进幼儿园一步。分别就是分别,该来就来,不必拖泥带水。
很多家长在幼儿园门口跟孩子告别时就像生离死别,其实这更加剧了孩子的分离焦虑。这不是孩子黏家长,这是孩子和家长的相互折磨。

“黏人”到底是否正常?
黏人是分离焦虑的一种正常表现形式,孩子在18~24个月之间尤为高发。孩子不是生来就明白“物体的客观存在”的,在生命的初期,他们认为自己感知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所以,“妈妈等会儿就回来了”这种说法对年龄太小的孩子起不到什么安慰作用。在他看来,自己一旦看不见妈妈了,那就是妈妈“不存在了”。只有当妈妈遵守诺言,真的等一会儿就回来,并一以贯之地践行承诺,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才能让他慢慢变得不那么黏人。

解决“特别黏人”,有6个靠谱易行的建议。
黏人行为是可以得到妥善处理的,它跟一些想当然的养育事件其实没有什么直接关联:它不是断奶晚导致的,不是抱孩子太多导致的,不是全职妈妈天天带孩子导致的。但它跟另一些事倒是直接相关:你有没有带孩子投入比较多样的社交环境之中?有没有对孩子“要抱”的行为总是给以负面态度,比如不耐烦或者勉为其难地抱着他?有没有在分离之前给孩子预留一些时间做准备?
有哪些方法是靠谱易行的呢?我的建议有以下六条。

第一,如果孩子不到两岁,那就多抱抱他吧,这时候正是他跟你亲的时候,多黏一黏也没啥坏处。
在孩子还是小宝宝的时候,多一些亲密的身体接触和肢体交流是非常能够提升亲子关系质量的。这个时候,孩子黏人是常态,本来就该“黏”。一些产后抑郁的母亲不太愿意跟自己的孩子亲密接触,这其实容易导致一些亲密关系上的问题,也容易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风险。我真诚地建议,该跟孩子“黏”的时候,请别犹豫。

第二,让孩子自己决定别人能不能抱他。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特别热情地让别人来抱自己的孩子。与此同时,我们带着孩子出门社交,也总是会碰到想来抱抱孩子的人。但是绝大多数家长在这个时候都没有征询过孩子本人的意见,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处境,小一点儿的孩子不懂事,谁抱都行;等孩子大一点儿了,就要挑人了。总这样做其实很容易让孩子对外界的信任感降低,自然就更要黏在妈妈身边了。

第三,随着孩子长大,就有一些长期的工作要做了,比如多带孩子见见世面。
带着孩子见更多的人、不同的人、不同场合下的人,其实就可以让孩子在投入社交时更能做到“见怪不怪”,降低焦虑程度,不再紧紧贴在妈妈的大腿旁。我特别推荐全家人一起旅行,而不是把孩子扔给老人,然后两口子自己出去散心。旅行是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历练心性的绝佳机会。

第四,分别时,记得告诉孩子即将发生什么,记得跟他说“再见”,记得准时回来。
孩子黏人时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来自旧有经历中的负面体验。父母很多时候会忘记“小屁孩儿”也是有感受的,所以总有一些在孩子看来的突如其来的分离,总有一些不告而别,总有一些孩子眼中的“一去不复返”。家长其实更应该告诉孩子即将发生怎样的离别,在正确的时候保持基本的礼节,比如和孩子说再见,以及兑现承诺,准时回到他的身边。这不仅不会让他更黏人,反而会让他对离别更加放心,进而放下黏人的执念。

第五,家长还可以尝试一个经典的游戏:躲猫猫。
躲猫猫是一个非常适合让孩子体验暂时分离的游戏,同时有体能的激活、惊喜的感受,非常容易让孩子喜欢上,也比较容易操作:家长可以逐渐拉长孩子找自己的时间,以此培养孩子的相关能力,但是要注意:一定要让孩子找到你哟!

第六,循序渐进地让孩子适应陌生环境,可以先从主场优势开始。
有时候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跟其他让你放心的大人独处一会儿,以此来解决他黏人的问题。不过要注意,切忌“用力过猛”,千万不要把孩子直接丢在陌生环境中,交付给陌生人。可以先从在自己家把孩子交付给他比较熟悉的人开始练起。

合理的亲密当然是优质亲子关系的重要表现,但是孩子过度黏人则是家长一定要留意的风险。孩子跟你过分亲昵,很有可能预示着他未来的独立道路会有很多阻碍,倘若连上幼儿园时的分别都搞不定,又怎么能保证他日后可以独立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