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三年,父母这么做比任何早教班都管用

文 / 秋叶大叔
2020-05-08 08:33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孩子之间的成绩会产生两极分化,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这到底是孩子不努力,还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今天推荐一本《父母的语言》,这本书可以说是完美解答了这个问题,早期语言环境极大影响了孩子智力发展,父母的语言越丰富,孩子智力越高,反之,会影响孩子智力。

这是一本每个家长必读的孩子智力养育手册,它会告诉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怎样说话,说多少话?该和孩子说宝宝语吗?该和孩子说英语吗?

——秋叶大叔

· 正 · 文 · 来 · 啦 ·

《父母的语言》由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教授达娜·萨斯金德所写,一经出版,就有5000本学术期刊转载,学术研究引起了白宫的重视,可见其影响力极大。本书的作者揭开词汇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并告诉了父母如何增加孩子词汇量。
今天我们给大家重点分享关于孩子早期认知的三个内容,分别是:词汇的影响,“闲聊”的养分和3T原则的细节。

1

词汇的影响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在科学上的印证是,平均来讲,一个孩子在三岁时,他的脑部已经发育完成了85%。因此,三岁绝对是脑部发育的黄金期。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两个孩子在3岁时掌握的词汇量非常悬殊,比如一个是1000字,另一个是500字,那么6年后,前者比后者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要优秀很多。也就是说,文字虽然是种工具,但它直接影响了孩子对外部事物的理解和感知。 在作者的研究中,有这样一组对比案例。有两个先天性失聪的孩子,一个叫米歇尔,一个叫扎克。米歇尔是两岁时植入的耳蜗装置,而扎克比她早了一年多。 结果是,由于语言训练晚了一年多,米歇尔虽然可以听到外部的声音,但很难理解别人的意思,智力发育出现迟滞现象。而扎克的耳蜗装置被更早激活,他没有错过早期的语言训练,再加上掌握了足够多的词汇,他和正常小孩没什么两样。 总之,词汇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在良好语言环境的刺激下和丰富词汇的支撑下,孩子才具备了激发听觉神经的环境,他们的脑部发育才更充分。

闲聊的妙用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孩子经常会用到的对话,分两种:一种是要求性对话,另外一种就是闲聊。 “把玩具收起来。”“别把衣服弄脏了。”“吃完晚饭去睡觉。” 这类语言都叫要求性对话,是父母要求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指令。这类对话的特点是:词汇类型单一、语境不够丰富、容易引起孩子抵触情绪。这种对话虽然填满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对增加孩子词汇量帮助不大。甚至对于很多指令,孩子都会产生下意识的行为。 “这棵树是桃树,每年5、6月份就会长出可爱的桃子。”“这个冰淇凌是巧克力味的,所以是黑色的。”“记得上次我们和谁一起来公园的吗?” 这种父母给孩子做的描述性的语言,就属于“闲话”。研究人员把它叫做“社交的舞蹈”。多做这样的对话,孩子就能在多语境下感知用词的变化,多元化的描述对象也能引发孩子的主动思考,很容易引发孩子交流的欲望,由此激发脑神经发育。 为了提高“闲话”质量,作者特别提醒我们要注意以下三个语言要素:
  • 词汇和手势要正确关联,不能把“大”比划成“小”;

  • 语言要流畅,磕磕绊绊的表达会给孩子带去理解障碍;

  • 多用描述性语言,少用指令性语言。

3

闲聊的3T原则

“闲聊”指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家长在和孩子闲聊时,一定要注意3T交流原则,即:“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轮流交流”(Take turns)。 “这个玩具你喜欢吗?”“你是不是害怕大汽车的滴滴声?”所谓共情关注,就是通过询问和观察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不管孩子是喜欢某个玩具,还是讨厌家长对他做什么,或者突然性的哭闹,家长要用语言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孩子才能学习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表达上,“把那个红色的小汽车收拾好”就比“把玩具收拾了”更充分。在神态上,只说“抱抱”,就不如你蹲下来、张开胳膊、微笑着说“抱抱”更立体。“充分交流”的目的就是增加孩子的感知力,明白同样的词汇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作用。这种在词汇上的细微区分,决定了孩子认知颗粒度的大小。 “你觉得今天的晚饭怎么样?”“说出你想去公园的三个理由。”轮流交流就是要家长把“话筒递给”孩子。你的充分解答和对孩子的理解只是一方面,让孩子多说话才能激发他对语言的热情。在你的反馈中,他对词汇的理解才能更深刻。 总结一下,早期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大脑发育至关重要。对此,父母一定不能偷懒,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孩子对词汇有感知、有认知、能使用。用好今天分享中的建议,能让孩子受益一生。

参考书目:《父母的语言》[美]达娜·萨斯金德等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想深入了解《父母的语言》这本书,学会和孩子正确沟通,欢迎扫码带这本书回家慢慢研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