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孩子解释家里是否有钱?父母的不同回答,或将影响他的一生

文 / 宝宝出生辣
2020-10-13 16:40

文丨崔妈(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妈妈们转发分享)

都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这种无私不仅体现在对孩子的情感关怀方面,还体现在对孩子的物质给予方面。很多父母总是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给自己孩子。

如今很少有不宠溺孩子的父母,这种宠溺的限度也越来越大。只要父母自己有的东西,只要孩子张口要,甚至有的孩子还没有张口,父母就会主动给予他们。

父母不仅是孩子强大的情感支柱,同时也是孩子的物质支撑。相信很多家长都听孩子问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家有钱吗?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家长通常会有两种回答。第一是有钱,第二是没钱。

回答有钱是希望孩子能够在同龄人中足够有自信,不至于为了物质而整日发愁,能更专心的将注意力放在学习方面。

而回答没钱的父母则是希望孩子能艰苦奋斗,不要养成攀比的习惯,要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一切。

其实,父母和孩子的思维差距是比较大的,有些在父母眼里完全无所谓的问题,反而对孩子非常重要。有时父母对于某个问题的一个不经意的回答,可能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不同的回答可能会为孩子的人生带来哪些影响

1.回答一:“我们家并不是很有钱,但我们会把家里的钱都给你存起来。我们都不舍得花,这都是为了你的成长。”

有不少家长都是这样打算的:为了孩子的将来,自己应该不吃不喝的努力存钱,这样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

但其实孩子现在还小,花不了多少钱,但如果孩子有想要的东西,一定会先向家长提起。但这种直接告诉孩子家里并不是很富裕的情况,这就相当于告诉孩子,你想要的东西都是需要经过父母的努力或者你自己的努力才可以得到。

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传统的“穷养”,即让孩子明白得到一些东西是需要父母或者自己付出代价的,但除了这种方式之外,是否还有更合适的回答呢?

2.回答二:“我们家很有钱,但这是爸爸妈妈挣来的,是我们家的,并不是你的。”

实际上,这种回答可以说是非常适当的一种。这样就等于告诉孩子,家里是否有钱不是你该想的事,因为和你没有多大关系。如此,孩子自然会慢慢脱离家庭的庇护,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会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相应的回报。

比起极端的穷养或是富养,这种保持中立的态度才是最值得学习和支持的。这样既给了孩子一个内心的保障,同时又树立了他们需要自我奋斗的前提。

关于物质的正确教育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1.不随便花钱,不随便省钱

从一个人的购物观其实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有些人为了省钱,大事小情都要斤斤计较。不舍得花钱为自己买很好的东西,永远喜欢买最差的来应付差事,但这种人大多数很喜欢占别人的便宜,时间久了就会让别人产生反感。

小孩的许多行为都是模仿父母,购物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家长在带孩子去购物时,要让孩子知道,如果这件东西是自己喜欢的,是自己所需要的,是自己想要得到的,就应该舍得为自己付出。而不是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还要斤斤计较,不仅浪费时间,而且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1.“穷养”“富养”结合

很多父母喜欢穷养孩子,喜欢告诉孩子家里条件有多么差,总是将这种省下来的钱攒起来。结果自己的钱包越来越鼓,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空。不得不说,有时候物质和精神是要画等于号的,足够的物质基础会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富足。

但如果父母只知道物质上的节俭,精神上也要节俭,加上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当,会导致孩子由于精神世界越来越匮乏。好的“穷养”方式是让孩子知道不能好吃懒做,不贪图享乐,不在物质上过分苛刻要求。

3.在教育方面绝不“穷养”

如果孩子有一门兴趣爱好,有些父母认为这些爱好不切实际,在将来未必会有用,于是就会在这些方面压缩成本,只是为了应付孩子对于兴趣爱好的热度。但孩子求知欲在当下得到满足的时候,这种满足感会伴随他的一生。

这种精神上的富足远比物质上的富足重要得多。父母要学会及时做出判断,在很多事情绝不能剥夺孩子的权利。

总结

物质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重要,所以父母才不能以一种随意和敷衍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教会孩子正确对待物质的态度,比教会他们一些生存技能更重要。

我是崔氏育儿堂,更多有价值的育儿资讯,关注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