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说话方式,决定孩子的性格?别不信,心理学依据让人信服
文|秘籍君
孩子是社交型学习者,所以他们的成长都是在与周围人的不断交流中获得,尤其是父母的交流,更是对他们的人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父母是他们最亲近的人,也是他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人。
那么,为什么说父母的说话方式,决定孩子的性格呢?
有很多父母说,孩子的性格特别叛逆,你越不让他做什么,他越要去做什么试试。其实,孩子的这种性格,就是与父母的说话方式有关。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参与实验的人,尽量不要去想象一只白熊,结果人们却开始思维迅速反弹,反而很快在脑海中想象出了白熊的形象。这就是——“白熊效应”,也称“反弹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心理暗示,就是我们越跟对方说“不要”去做什么,对方反而去“做”什么。就像父母管教孩子时,总用一些“禁止”性的语言,比如“不要吵闹”、“不要乱拿东西”、“不要不礼貌”等,孩子反而就照着这种禁止的事情去做。所以,父母的“禁止”,反而对孩子形成了一种“鼓励”。因此,父母的说话方式,确实可以决定孩子的性格,心理学依据让人信服。
①少说“不要”、“别”,多进行正面引导
我们看了心理学上的“白熊效应”,就应该尽量避免用“禁止”的语气给孩子说话。因此,平时与孩子相处时,要少说“不要”、“别”,而是要多进行正面的引导。比如,你不想让孩子乱拿东西,可以说“那些东西要维持原状”;不想让孩子乱跑,可以说“慢点走”;不想孩子不礼貌,可以直接说“对人礼貌一些”,等等。相比“禁止”的语气,孩子更喜欢正面建议的语气。
②少用否定的语气,多说肯定的话语
有些父母,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会直接用“否定”的语气指责孩子,比如,“你就不是学习的料”、“你做的作业很烂”、“你很不懂事”等。其实,同样是指出孩子的错误,与其用否定语气去放大孩子的错误,给孩子贴标签,倒不如用肯定的语气,先找出孩子的优点,拉近彼此距离之后再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否则,负面评价太多,孩子会变得自卑,性格也会更内向或者叛逆。
③少用质疑的语气,而转换成商量和引导的语气
有些孩子,见了熟人没有打招呼,回家父母第一句话可能就是用质疑的语气问:“你今天为什么不跟人打招呼?你为什么这么没礼貌?”这样的语气,质疑里带着责备,会让孩子不敢表露内心真实的想法。但是,如果父母换成商量和引导的语气说:“下次见了熟人一定要学会打招呼,要带着笑,好不好?”这种语气,孩子就容易接受,也容易听到心里。
所以说,父母不要总责怪孩子性格叛逆、内向、木讷,而是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看看自己的说话方式是不是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