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礼貌”,是推孩子步入深渊的元凶,你是“中国式家长”吗

文 / 奶豆育儿
2020-10-15 00:24

“孩子可以学习不好,但是不能没礼貌!”这句话我们深以为然,但是我们认为的礼貌真的是礼貌吗?

礼仪教养是深深刻在中国人的灵魂之中的,守礼知节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也会给人很好的印象。

但是仅限于正确的礼节,不少家长只是单纯的要求孩子“守礼”却没想到自己认为的礼貌是“中国式礼貌”。

“中国式礼貌”,是推孩子步入深渊的元凶,你是“中国式家长”吗

典型的中国式礼貌有4种,这几种中国式礼貌看似是对孩子的教育,实则是把孩子推入深渊的元凶。

➽ 第一种中国式礼貌——打招呼

主动和长辈打招呼是一种基本的礼貌行为,不管是长辈还是前辈,不打一声招呼就感觉特别粗鲁无礼。

每个孩子性格都是不同的,有热情开朗的孩子,自然也有害羞内敛的孩子。

妈妈带着孩子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孩子有可能不愿意开口叫人。这时候家长就会觉得特别没面子。

会严厉的对孩子说:“叫叔叔啊。这么没礼貌呢?”胆小的宝宝就可能躲在父母身后,这时候家长尴尬一笑:“这孩子胆子太小了,认生。”

孩子认生不敢叫人,家长不自觉地就定义这个孩子“不懂礼貌”,强迫孩子面对陌生人,这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惧。

慢慢引导孩子,多接触几次慢慢熟悉了就好了。

➽ 第二种中国式礼貌——谦让

“你是姐姐,让着弟弟,妈妈给你讲的孔融让梨忘了吗?”

“他还小,跟他计较什么?”

“长大你也要多帮帮他,毕竟你是姐姐啊。”

这些话经常在有二胎的家里出现,孩子发自内心的谦让弟弟妹妹叫礼貌,被家长强迫的谦让弟弟妹妹叫“抢劫姐姐”。

家长面对两个孩子的争吵不要以“他还小”为理由,轻飘飘的把事情带过去。这句话在家长心里只是一句话,但是在孩子心里却是重重的一锤。

面对孩子的争执要了解事情缘由,秉公处理,这样才对孩子健康成长有重要帮助,不然会让“被谦让”的孩子越来越委屈。

➽ 第三种中国式礼貌——家长的“谦需”

我们面对别人的夸奖总是以“没有没有,哪有那么好”这句话表示谦虚。

所以当别人夸奖我们的孩子的时候,我们也习惯性的回应:“哎呀没有,这孩子哪有你说得这么好。

这时候家长是谦虚了,孩子却会因为自己家长的这些谦虚自我怀疑,他们会想:我刚才真的表现不好吗?

长此以往孩子就没了表现的欲望,也会越来越不自信。

➽ 第四种中国式礼貌——才艺展示

每到过年过节,亲戚朋友们的聚会上,总会让比较小的孩子“表演个才艺”。不管有没有在兴趣班学过,唱歌跳舞是最基本的。

一家人都在起哄让孩子“表演”,宝宝还小的时候可能觉得没什么,等长大一点以后觉得不好意思不愿意表演了,家长就会很不高兴。

家长觉得自己“丢了面子”,强迫孩子表演或者批评孩子,会让孩子更加恐惧这件事,可能会留下心理阴影。

孩子不是家长拿来炫耀取乐的工具,孩子也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如果不愿意表演,就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懂礼貌确实是必备的品格,如果用错了方法、把礼貌定义错了,强迫孩子懂礼貌只会适得其反。

平时多和孩子交流,多鼓励孩子,比经常“谦让式贬低”孩子强一万倍,别让“中国式礼貌”禁锢了孩子本来自由的灵魂,争取不做“中国式家长”。

这些“中国式礼貌”的雷区,你们踩到了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