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外受欺负不敢反抗,成受气包,如何帮娃从“受气”中走出来

文 / 互联网幼儿教育
2020-10-18 16:09

前几天,闺蜜和我微信聊天,闺蜜聊着聊着不禁和我聊起她家孩子佑佑来。还说最近为孩子的事挺伤脑筋的。

原来佑佑在家里很活泼,可是到了外面就畏畏缩缩,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也不敢反抗,俨然成了“受气包”。

闺蜜还说平时和孩子到小区楼下玩。别的孩子抢他的东西,佑佑只会不知所措地站在那儿哭,也不敢向别人要回来。别人打他、撞他、掐他。佑佑也不懂得回避,更不懂得反抗,只会哭着找妈妈。

闺蜜说自己很矛盾,好像教孩子以牙还牙不是很悉当。但又担心孩子经常到外面受欺负,时间长了,会对孩子身心健康产生影响。闺蜜说真不知道怎么办好?

其实,我们也不要一刀切, 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受气包”,就说明孩子在集体中不受欢迎、受他人排挤。

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做游戏的过程中发生了争执,孩子们又不懂得应该如何处理纠纷,这样才导致了有的孩子好像是受了欺负。

还有些时候,并不是只有一方受了欺负,而是争执双方都受了伤。只是孩子不懂得表达,只说出自己的委屈,所以父母才认为只有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

那么怎样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是真的受了别人的欺负, “受气包”主要有什么特点呢?

①孩子常常表现出忧愁焦虑,情绪上过度依赖大人。

②在多种社交技能方面有欠缺,如不能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对同伴的行为不能做出适宜的友爱反应,不会帮助别人等。

③孩子在家的时候脾气变化无常,在外面则表现出退缩,并且冷淡。

如果孩子真的成为了“受气包”, 那么我们就需要格外注意了。

01、教育孩子“我不被人欺负,但也不能欺负别人”

我经常和我女儿说,当你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时,你不能被人欺负,但也不能仗势欺负别的小朋友。

我觉得这样,孩子就不会在与人交往中吃亏,也不会故意惹是生非。

如果我们一味地让孩子采取强硬的态度,那么孩子就会错误地理解为,我也可以欺负别人。

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的孩子。

02、教会孩子勇敢,不要一味地忍让

如果孩子总是遭到别人欺负,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要总对孩子一味地强调忍让,否则,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我们作为父母无法保护自已,会让孩子滋生胆小怯懦的心理。

比如孩子受欺负的时候,如果我们说:“这个孩子是小霸王,你要躲着他,尽量不要和他玩。”那么孩子之后一遇到问题就会退让逃避,不敢面对。

我经常和我女儿说,如果受欺负了,不管什么原因,不要忍气吞声,第一时间告诉父母和老师。

如果被打了也不要退缩,被打不能说明你弱小,因为你不可能打赢所有人,但你一定不能在气势上输给别人。

如果对方和你的实力相当,你可以还击,让别人知道你不好惹,但如果他太强壮或者不止一个人,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赶紧离开;

如果对方继续追赶,你不要害怕,你要大声呼叫,寻求帮助。

如果孩子遇事一味地退让,那么也无法塑造坚强的性格,遇到挫折就承受不了,条件反射地选择逃避。所以,我建议父母们不要过多强调“忍让式”的教育。

03、告诉孩子反击要适度适量

虽然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进行反击,但是这一定要适度适量。要告诉孩子,行为不能太过分,以免让孩子滋生暴力的性格倾向。

一般来说,适当的强硬反击会让不讲道理的孩子望而却步,但过分地强调强硬,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比如孩子受了欺负,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他打你, 你就打他!”“他抢你玩具,你不会打他吗?”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只会让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暴力。

04、理解孩子,及时给孩子安慰和鼓励

孩子受了欺负,心理一定不好受,他们也不理解自己为何经常遭到别的小朋友的欺负,这个时候,孩子都认为家是最安全的,他们会渴望家人的关心。

这时候,父母最需要做的是给孩子一个拥抱,安慰孩子,并且鼓励孩子勇敢一些。

我们不要用“你为什么这么笨”“你为什么总是给人家欺负”“你真没用”等这类话的话来质问孩子。

如果我们这样说的话,那么孩子就会受到更大的伤害,便会觉得自己真的很笨,以至于越来越胆小、懦弱。

寄语:如果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欺负而回来告状,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能冲动行事,切莫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冲动地找对方理论,或是呵斥孩子“没用”“小受气包”。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更加胆小怯懦。我们要保持冷静,找到孩子受欺负的原因,然后正确合理地解决事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