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冤枉有啥了不起”?父母的不信任,会伤了孩子地心
近日,一段重庆民警连看三天监控为还小男孩清白的视频走红网络,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围观。
事情的起因是一小区业主发现自己的奥迪车出现一段很长的刮痕,像是人为剐蹭的。而监控显示,下午有一个小男孩,一直围绕在车子周边,而且还伸手摸了车子。于是这个小男孩就有了最大的嫌疑。

而在民警询问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并不承认是自己刮花了车子,他还解释了自己的手在车上的原因,他说:“是车上趴着一个苍蝇,我只是想玩一下那个苍蝇。”
但是,孩子的父亲并没有相信孩子的说辞,因为没有证据证明孩子是清白的,于是为了尽快结束这场尴尬,父亲当场赔了3500元给车主。
这件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结局就是只是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但是成年人们却并不会把这出闹剧放在心上。
但是,办案民警邹兴华说:“孩子说了不是,那就不能冤枉他,孩子那么小,肯定会觉得委屈,被冤枉,作为大人不能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阴影,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才是我们所希望。”

于是,他第二天把监控录像拷回来认真仔细的研究了三天,终于找到了一个细节,就是小男孩在靠近车辆的时候,手是插在裤兜的,并没有办法去刮车,而且后来他伸手摸车的地方也不是刮痕的地方,这些证据基本就可以证明小男孩其实和刮痕并没有关系
。找出了这些证据之后,邹兴华民警顺藤摸瓜发现了其实刮痕是车主自己在出入别的小区时造成的。真相水落石出,奥迪车主把钱退回给小男孩的父亲,并且当面跟小男孩道了歉,小男孩得到了自己该有的清白。
不过,在我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小孩子都有这种幸运,从一部分网友认为,警察实在小题大做,哪个小朋友小时候没被冤枉过,一件小事居然浪费自己三天的时间,这些观点就可以看出,不少网友小时候都受过家长的冤枉,而且次数还不少,对于被冤枉这件事早就习以为常,所以才会觉得孩子被冤枉不是什么值得注意的大事。

一、有些孩子悲剧的造成,正是因为被父母不分青红皂白的冤枉
我曾经看过一个热搜,叫做“全中国统一的妈妈”,全中国的妈妈都有这样的特征:如果家里的东西被弄坏了,不用问,就是你弄坏的;
如果家里有东西不见了,不用想,就是你拿的;
如果家里有东西脏了,不用说,就是你弄的。
什么都是你错的这一特征,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反响,好像从小不被父母冤枉一下都不算经历过童年。而有些孩子的悲剧正是因父母的冤枉造成的。
徐州媒体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名14岁的小女孩,因为被家长在手机里发现了一条类似“暧昧”的短信,就被父母劈头盖脸一顿骂。

父母单凭一条短信就认为孩子早恋,有失颜面,小小年纪就去谈恋爱,辜负了自己的期望,根本不听孩子的解释就对孩子大发雷霆,小女孩完全承受不住父母的怒意,选择在家里割腕自杀。
被父母冤枉的感觉并不好受,正如小说《剑雨楼》所说:这天底下最委屈的事便是被自己心爱之人冤枉。
二、父母为什么会冤枉孩子呢?
徐州这位小女孩的悲剧令人痛心,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父母总是会冤枉孩子呢?因为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可是,父母为什么会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呢?
第一种原因,控制错觉定律在作祟
所谓控制错觉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高估了自己的非逻辑和非统计直觉,做出了非理性的判断。
哪怕没有理论依据,哪怕不符合逻辑,哪怕并非亲眼所见,我也只相信我所想到了。控制错觉定律其实每个人都有。它是人类在进化到生物链顶端的过程总产生的一种自信力,但是,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上没有控制好这种自信力,认为孩子的事情就是自己想的样子。所以不愿意听孩子解释,更不愿意去信任孩子。

第二种原因,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类似的事情里,有些人给你留下了印象之后,你就很难再改变这个印象,哪怕日后再跟他相处也会带着这样的印象,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会认为某不好的事情一定是自家孩子的错,因为很可能是过去孩子做过了同样的错事,而孩子已经长大了,但是对孩子的印象还没扭转过来。
三、遇到问题,父母做过哪些错事?为了避免冤枉孩子,父母应该如何去处理?
今年6月1日,石家庄市的12岁女孩李鹤,好心扶起摔倒的妇女,但是被妇女的家属污蔑为撞人者,要求李鹤联系家长来赔偿医药费。
李鹤的妈妈到了医院之后,听妇女的家属添油加醋地把所有责任推在李鹤身上。又看了一眼医药费,转身毫不犹豫打了李鹤一巴掌,然后骂了李鹤半个小时,完全不听李鹤解释。

好在民警介入调查发现,李鹤是好心扶人,不是恶意推人。
民警问李鹤妈妈:“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女儿?”
妈妈说:“她在家很调皮,我觉得她不是做不出这些事情。”
李鹤的妈妈在这件事上做错了很多,而我们很多家长也踩过类似的雷区。
第一点,仅凭他人一面之词就想象出事情的走向。很多家长一听说自家孩子做错了什么事,哪里不好,脑海中就能浮现出大概的画面,并且认定事情就是这样的,但是事实上,那些都只是父母根据别人提供内容的一种想象。
第二点,开口就是长时间的说教,根本不给孩子机会解释,也不愿意跟孩子沟通。很多家长经过了自己想象出“事情真相”之后,就开始孩子准备了一大段的说教,并且所谓的跟孩子讲道理,讲得都是父母认为的道理,全部都是父母单方面的输出。

第三点,如果孩子和别人有矛盾,二话不说先骂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长尝尝都习惯当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有矛盾的时候都会选择骂自己的孩子,因为别人的孩子不好意思管,就只能骂自己家的,但是家长们往往都容易忽略孩子可能并没有错的。
但是,父母这么做,却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伤害。
四、被冤枉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呢?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答:“你父母对你造成最大的伤害是什么”?
最高赞回答是:“冤枉我”。
与之相关联的,还有另外一个问答:“父母的冤枉给你的成长造成了什么影响。”
最高赞=回答:“让我变得自卑。”

有一位答主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说自己初中的时候,遇到一个比较健谈的女同桌,两个人常常聊天,但是只是普通朋友简单聊天而已。
可是,因为同学在父母面前说了一句:“你孩子可能在跟那个女生谈恋爱。”父母就认定他就是谈恋爱了,回家之后对着他就是一顿打骂,不管答主怎么解释,父母都不听,甚至还觉得答主是不知悔改,一点都不诚实只会狡辩。
后来答主就变得不敢跟女生再靠得太近,也不敢去跟女生聊天,更不敢去谈恋爱,周围的人都觉得答主是不是有点毛病,连正常的男女交往都做不到。
大学的时候,答主去看过一次心理医生,他说:“我觉得我没有错,但是我家里人觉得那就是我的错,所以我害怕是不是周围的人也觉得我不对”。
自我怀疑正是很多孩子被冤枉之后留下的心理阴影。他们觉得自己没有错,但是没有人相信他们,于是,他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开始自卑。

五、为了避免冤枉孩子,父母应该如何去处理?
首先,父母学会与孩子共情
一般在孩子遭受到冤枉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为自己辩解,但是很多时候父母,更愿意听别人说,不愿意听自己孩子说,你不用说了,说了我也不会信的。”心里认定孩子在这件事上没有发言权。
但是,当事人怎么会没有发言权呢?还有就是很多家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非常容易忽略掉孩子的感受,缺少与孩子共情的能力,当父母自己被质疑,被污蔑的时候,相信都能很清楚的感受到,那一刻的自己缺少安全感。
同理,为了避免冤枉孩子,父母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与孩子共情,去感受孩子的感受,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其次,父母要与孩子共策
事情已经发生,问题已经出现,家长们在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之后,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对策,而不是单方面的扩大事情对孩子的影响力。
如果孩子是被冤枉的,那么找出冤枉孩子的人,给孩子道歉,如果不是被冤枉的,那么就教导孩子去主动承担责任。
就是“小男孩刮车事件的第二次反转”,小男孩的父亲在众人面前赔钱给车主之后,先是带孩子吃了一顿他爱吃的火锅,然后回到家和孩子进行一次促膝长谈。

孩子依然坚持车不是他刮花的,那么父亲就想到了行车记录仪可以证明孩子的清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就算没有邹兴华民警,小男孩的父亲也会帮他证明清白,而这也才是给予孩子人生最大的安全感。
第三,父母要信任孩子
马伊琍在朗读者的录制里分享过一个她中学时的故事,那时她的学生评价手册里,德语品行这一栏写着一个差字,老师说是因为马伊琍和好几个男生有早恋,然后马伊琍的爸爸就对老师说,“麻烦老师把那些男生的名字写一下。”

老师想了很久才写下一个名字,然后马伊琍的爸爸说:“不是说好几个吗?怎么只有一个名字?”
那一瞬间马伊琍热泪盈眶,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被信任,特别是被人怀疑的小孩子,父母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选择信任自己的孩子,被污蔑就一起找证据澄清,真的做错了就教孩子去承担责任,这一份最基础的信任在孩子心里是最重要的东西。
也许,冤枉孩子不是父母的本意,更不是父母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但是,一旦真的冤枉了孩子,父母就要去正视这个问题,向孩子道歉,证明孩子的清白,这才是孩子人生路上最美好的礼物。

陆北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儿师,大学心理教师,宝妈一枚;多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用最直白的讲述,让父母了解最深奥的育儿知识,陪孩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