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不回微信怎么办?孔子是这样教我们的
《论语》八佾篇第三(22)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释义】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格局小啊!有人问道:“管仲俭朴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宅院,手下很多专职人员,这怎么能是俭朴?那人接着问:那么管仲懂礼吗?孔子回答:国君的门前有屏风,管仲的门前也有屏风;国君设宴招待其他国君,修建坫台放置酒杯,管仲也修建坫台。管仲要是懂礼,还有谁不懂礼?
【乐读】
孔子对管仲的夸赞和推崇是毫不掩饰的,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宪问篇第十四》中孔子说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可能还处于野蛮状态,更不要说什么文化的传承了。
本篇内容是孔子对管仲的批评和指正,对他不遵礼仪和僭越的行为明确表示不满。

本篇给我最大的触动:什么才是客观评价?向夫子学习,通过继承发展形成独立完善的三观,以自己的处世准则而非喜好来衡量人与事。
想想看,生活中工作中,多大程度上我们能做到夫子这般。
之前听樊登老师讲书的时候说过一个趣事儿,如果你的朋友坐在副驾驶上你在开车,看到他往车窗外扔东西,你会怎么办?大部分人都会好言相劝“别扔别扔这有垃圾桶,那样不安全”,可能连“那样没素质”的话都不好意思说。
但如果你看到别的车窗往外扔东西,你会怎么想?可能随口一句“渣滓,没教养”就忿忿的出来了。

同样的行为,为什么我们的反应会不一样?
在公司里,尤其事业单位中的小团体,这个人给你的第一印象好,你跟他关系好,很多时候无意识就会倾向于他。而对于持不同意见的人,我们往往会本能的排斥去了解和进行深入链接。
领导没有及时回复信息,却在发朋友圈,一定是不重视我了;恋人没有做到我心中所想就是不爱我。非黑即白,要么全有要么全无。
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这些看似不同的行为背后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感受喜好为原则的处世态度。

这样的处世准则,是很危险的。
将关系或者事物的价值附加在个人喜好的原则之上,就失去了发现其真正意义的机会。
没有人会一直按照你的想法做事,失望受挫是必然的。如果身居高位,身边附庸的都是曲意迎合、揣度上意之人,没有人真正做事,大厦倾颓,也是必然到来的。普通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其实,对于本能不喜欢的、第一反应拒绝的事情,如果可以暂停几秒,调用理智脑去分析回顾,是锻炼品性的绝佳机会。
上周五下午在家跑步,在加速四五分钟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人敲门,16层一个穿睡衣的男生:
“你是在跑步吗”
“啊”
“小点声,楼下声音特别大,我们在吃饭”
“之前沟通过,我从晚上调整到白天了”
“声音特别大”
“我马上跑完了,不好意思啊”
简短的对话,关门之后我的第一反应很不爽,之前楼下给我门口贴过纸条说声音的问题,我致歉加了微信,买静音垫给椅子贴上,大众的午睡和晚上时间我给孩子刻意强调。
沟通了时间,跑步我从原来有时候的21点完成调整到最晚不超过20点完成。

早了晚了,影响你们休息,下午又影响吃饭,我的加速跑共计不到10分钟,我后知后觉的自言自语:声音也影响你们吃饭吗?我的运动需求也是合理需求,简直越顾及越没法顾及,索性不管它。
如果换做之前,事情也就这样自然而然的结束了,这一次的负面情绪,沉浸在里面的时候突然察觉到,这样抱怨和负能量是思维定式吗?心理的对抗和咄咄逼人会反噬自己的情绪。

重新梳理一下,事件本身并不复杂,楼下一家可能正在开心的周末聚餐,被我的加速跑扰了兴致,上来提醒下。
我呢,正冲刺在加速完成的边缘,被敲门泼了点冷水也不太开心。
仅此而已,由此带来的延伸,诸如我的反问、委屈、态度,还有可能存在于想象中的对我的诘问,都是无关于事件本身的,是属于我主观添加的东西。
让感受回归行动,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情绪,不延伸不发散,回归事件本身。

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就改变了我的想法,想法变了,原来的不开心自然也就一扫而光了。回过头,我也不喜欢那个咄咄逼人的自己。
如何去做呢,一以贯之,尽自己所能规避对他人的不良影响,其他的,不是我的课题啦。

这次的跑步扰民事件,我最开始是以自己喜好为中心的想法,本能迅速。之后的反应,以及对反应的反思,是我的收获。
从孔子对待管仲的褒与贬,我学习到对于一件事一个人,要尽量客观的以一定的准则去判断,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偏颇。我们都不是圣人,但可以努力做到更好。
作为普通人,把握自己的节奏,用心学习提炼自己的生活准则,不断践行不断迭代。
作为领导,客观看待下属的优缺点,必然能够知人善任。

孔子对管仲的褒与贬,真是应了那一句:君子易事而难悦,小人难事而易悦——君子只看你做的事而不看你们的关系如何,小人则正相反。
与生活握手言和,高山仰止,君子难当,惟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者】80后宝妈,读书学习、育儿育己,期待在温暖的尘世中与你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