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员被坠楼者砸死,宝宝问爸爸去哪了:如何跟孩子谈生死
一场突如其来的“人祸”,带走了一个幸福美满家庭的顶梁柱,万分痛惜!
前几日,一名男子在小区坠楼砸中快递员,两人当场身亡。被砸中的快递员是在今年3月入职,已经连续4个月没有休息一天了,他那么拼命就是为了两岁宝宝的奶粉钱和和即将上幼儿园的学费。
明明早上宝宝的爸爸还冲劲满满去赚钱,下午一家人却已是天各一方。

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快递员妻子伤心欲绝,面对宝宝问爸爸去哪了,痛苦中不该知道怎么回答宝宝。
我想死亡应该是我们最不愿提及的话题,但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我发现一个现象:在很多传统家庭中,父母甚少谈到死亡,甚至学校方面也很少有关于“教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死亡”的话题活动。
不管是“自然死亡”,还是“天灾人祸”,我们都无法推掉的,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那么到底要怎么跟孩子解释死亡这件事呢?
跟一个两岁大的宝宝谈死亡,一定会有人喷我:跟两岁娃儿说死亡,他懂吗?贻笑大方!

我们在看一些家庭剧或者少儿剧的时候,不免发现,大人跟小朋友说亲人去世的方式都是什么妈妈变成了星星在天上看着你呢;爷爷奶奶老了去天堂享福了;爸爸开宇宙飞船去打怪了,等等这些方式去跟孩子安慰,其实也是在安慰这些大人他们自己。
因为孩子不懂不理解,所以想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一些美好又憧憬的,让孩子们不必像大人一样直视亲人、爱人的死亡。
可是随着孩子长大,那些美好、那些憧憬始终会被打破,还是要面对死亡这个话题。
当再次面对孩子稚嫩的问题,问什么是死掉?什么是天堂?作为大人、作为家长们又该知如何解释呢?
最佳的方式,是给孩子准备一些绘本,2-6岁最适合不过,因为一些绘本可以通过解说、讨论、象征的方式与孩子们一起面对,用较为轻松的方式让孩子理解死亡不更好一点。
比如:《安德烈的愿望》
《安德烈的愿望》这本绘本主要讲的是一个关于离别、思念和梦想的感人故事。
书中的孩子失去了妈妈,所以他要学会勇敢地面对死亡,还要学会勇敢地面对孤独,更要学会自己生活。
因为安德烈还太小,所以还无法将现实和梦想分开,这般之下,使得安德烈他内心一直都有梦想,还有自己的愿望。

比如:《祝你生日快乐》
这本绘本的取材源自于真实生活,所以非常有感染力,绘本的作者通过用“哀而不伤”的笔触将故事娓娓道来。
绘本的导语中说到了关于病痛和死亡的最直接的看法,“病痛和死亡都是可以变成美丽人生的一种体验,也可以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关键是怎么去面对。”

比如:《汤姆的外公去世了》
外公去世了,一开始,汤姆并不能理解什么是“去世”,“去世”意味着什么,
对几岁的对孩子来说,要想了解和接受这一点,太难了吧。
当看完整本绘本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孩子对死亡的理解经历一个最寻常的过程:看到孩子似懂非懂的自白,看到孩子油然而生的悲伤,渐渐地,也看到了孩子那份释怀。

比如:《风到哪里去了》
白天,小男孩玩得很开心,将要结束时,小男孩问妈妈:“风停了以后,它到哪里去了呢?”
小男孩的妈妈跟他说,其实,风没有停,只是继续去了别的地方,让别的树也能跳舞。
借由这个话题,这位男孩的妈妈还循序渐进地跟小男孩说了关于“世上物质不灭”的道理,一切的事物或者人,只是在另一个地方,或者以另一种形式开始。
“雨回到了云里,生成新的雨;
波浪退回到大海里,成为新的波浪;
白天与黑夜循环往复,
晚上给小男孩带来了黑暗,星星,让他入梦。”
抒情的文字搭配丰富多彩的插图,能让孩子充分领会到生命的礼赞和死亡的理解。

比如:《爷爷变成了幽灵》
虽然这本绘本讲的是一个鬼故事,但一点都不恐怖。
因为书中描绘的是爷孙俩美好的回忆,看的时候会非常感动,,让人看到爷孙俩那满满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孩子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爷爷死亡这件事,不会让孩子感到沉重和冰冷。

对死去的亲人,我们有比哭泣更好的方法去怀念他们。
就像平时和孩子多保留一些生活成长的照片和小视频,和孩子聊天多用语音,这些可能都是往后孩子怀念的物件、声音,和父母的样子。
记得《小欢喜》这部电视剧中,磊磊的手机被砸后的伤心,因为手机里都是妈妈的照片,还有聊天记录中,妈妈那一句句的叮嘱和呢喃的挂念。那是磊磊对天堂里的妈妈的一种思念。
始终相信:生命有终点,但爱延绵不绝!

不管我们接不接受,大人还是小孩,不得不去面对死亡这个话题,因为那些挚爱的人,不知道会在哪个时分就离我们而去。
活着的人告别一场悲欢离合,生活继续,死去的人才能安详地活在另一个国度。
宝宝,宝宝的妈妈,宝宝的亲人,坚强,别让挚爱的他担心,他也不知道死亡会来得那么快,那么意外,也没来得及交代什么。
最后想跟亲人说的,一定是“我爱你们”。
他还存在于活着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