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毕业,每月躺赚10万:掌握说服人的底层逻辑,活得不要太爽

文 / KP的88
2020-11-13 08:38

我嫂子,每月能赚10万+。

她没高学历,也没入股某讯、某巴,中专毕业的她,靠做微商,闯出如今局面。

16年,35岁的嫂子,拿着每月3000块的工资,养着2个儿子,负债累累。

想了一圈,只有低门槛的微商,能帮她增加点儿收入。

于是,她开始在朋友圈卖化妆品。

她卖的这个品牌,质量可以,有明星代言,但价格很高。

自己的朋友圈,使劲扒拉,一年能成交十几单就不错了。

要想多赚钱,就得发展下线,让别人帮自己卖,把自己升级成“批发商”。

做“批发商”,最关键的是有多少人从你这里进货,要的是“量”。

看准这一点儿,我嫂子通过各种渠道找人,在4年内,竟把自己的销售团队扩展到158人,如今人数还在不断增长。

单给这158个人供货,每天就能发30来件快递,一个月成交近1000单。

化妆品,利润大呀~

目前她一个月收入在10万+,队伍不断扩大,她的收入还在增加。

做微商的人很多,但能把团队发展这么大的,不多。

我嫂子在如何说服别人,加入她,帮她卖货方面,非常高明。

我见她跟人谈过几次,她从不说:“加入我,卖化妆品吧。我们的货可受欢迎了”之类的话。

她说:你想不想多赚钱?我这里有一个更赚钱的方案,你要不要听听?是这样的,你只需要……

如果对方不满意,她会说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另一个方案,或者第二天再提供一个更好的。

听完她的方案,的确觉得她提供的赚钱方式,简单、利润高。

忍不住要试,这一试,就开始了。

跟她几次后,我忽然明白:

说服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威逼利诱,讲道理,而是为他的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下面,请看我的分析。

01

你眼中的问题

他人的解决方案

《奇葩说》辩手黄执中老师说过一句话

你眼中的问题,其实是他人的解决方案。

说得真好。

每个个体都想让自身更好,但每个个体又都受制于自身的认知和周边资源,他们的行为或许在别人看来问题百出,但之于自己,已是反复斟酌后的答案。

2011年9月,洛阳有位马女士打电话报警。

称自己和其他5位姐妹被一男子囚禁在地窖里,绑架者偶尔会让她们出来卖身赚钱。趁此机会,才得以报案。

警方迅速出击,解救了这些女子。并抓获罪犯。

罪犯的恶行令人愤怒、不解:怎么还有如此恶劣之人?

但更令人不解的是,竟有受害人维护人渣。

这6位女子,其中有2位在囚禁期间被杀害。

剩下4位,在囚禁期间,竟有人为该男子争风吃醋,杀害自己的难友。

还有人在被解救后,百般为人渣辩护,对绑架者的罪行遮遮掩掩。

怎么会这样?心理学家说这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人能承受的恐惧是有底线的。

当一个人遇到了一个残暴的绑架者,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那么他就会把自己的生命渐渐托付给这个凶徒。

久而久之,作为人质,他会认为自己的任何一个动作——吃饭、喝水、呼吸,都是歹徒的馈赠。

那么,他会渐渐地将对歹徒的恐惧,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甚至是一种崇拜。

最后,他会把自己的命运跟歹徒绑在一起,成为他的帮凶,为他辩护。

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人,是在面对恐惧时,做出了不得已的选择。

这是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在绑架期间让自己心理、生理上好过,做出的解决方案。

许多,我们看似“不合理”的行为背后,都有它自身的逻辑在。

处在“不合理”行为中的当局者,不是迷,而是针对自己的困境,有意或无意地,采取了有利于自身的办法。

如果,不深入了解,你很难理解他们,你也找不到好办法去帮助他们。

这样,既走了弯路,还吃力不讨好。

前几日,我女儿咳嗽没上幼儿园。由奶奶照顾着在家休息。

这期间,她常控制不住,经常看很长时间的电视。

我当然不希望如此。给她讲过多次道理,无果。

有天晚上,当我知道她又看了两个多小时电视,准备发火时,孩儿他爹把我拉到一边说:

咱妈又不会给她读书(孩子和老人都不认字),小伙伴都去幼儿园了,没人跟孩子玩,她太无聊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看电视,是她应对无聊的方案。

不解决无聊,她是改不掉的。

02

要说服一个人,

就要给他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劝服别人时,我们最常对别人说的话是:你应该、你试试、你别了、你努力……

我们也常听,别人对我们如此说。

但这话说得轻巧,没什么实质性意义。

很多资深烟民,戒不了烟,不是他们不想戒,不是他们不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而是他们背后的问题,拉扯住了他们,使他们寸步难行。

他们都说:

工作压力大,烦躁时,抽烟已经成了习惯——是习惯,都有惯性;

每天面对客户,各种应酬,吸烟也是人情往来——身在环境中,此身不由己。

你看,口头上劝他们戒烟、讲身体健康之类的道理,是没用的,如果他们:

工作环境,不需要抽烟;

工作压力,能够通过别的方式缓解。

他们就戒烟了。

所以,说服一个人,不是给对方指条路,并拿出证据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而是拿出更好的方案,来替代他的解决方案。

1979年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心理学家设计了一套著名的实验,名叫“老鼠乐园”。

他们给老鼠准备了两个生活场所,一个是狭窄昏暗,里面只有饲料和吗啡水的笼子。

一个是宽敞明亮,有各种食物和玩具,还有吗啡水和普通水的乐园。

然后将小老鼠分为4组:

第一组,在笼子里养80天;

第二组,在乐园里养80天;

第三组,先在笼子里65天,再到乐园里15天;

第四组,在乐园65天,再到笼子里15天。

结果显示,无论之前在哪儿,到了笼子里都会染上毒瘾;

而那些一直在乐园生活的老鼠,对吗啡水不感兴趣。

最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一直在笼子里憋屈着的老鼠,到了乐园,生活愉快,就不再对吗啡水执着了。

更早的时候,1974年,社会学家,李·罗宾斯统计了越战期间的美军士兵。

他发现有20%的美国士兵都染上了毒瘾。但回到家乡后,有三分之二的人都不再沾染。

有人回忆说,在越南丛林中,过得极其压抑,吸毒是应对压抑的最好办法。但回到家乡,环境改变,有了更多选择,这种状况就改变了。

这跟“老鼠乐园”的实验何其相似。

染上毒瘾是一个问题行为,同时,也是他们应对压抑的解决方案。

“说服”他们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挪到环境更好的地方)。

然而,给解决方案,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我们要给出好的方案,还需要明白3点。

03

给出好方案

你要知道这3点

1 找准问题

我们往往把自己眼中看到的现象,定义成别人的问题。

然后调动力量,处理基于表象的问题。

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酿成大错。

1976年8月18日上午,在朝韩边界,由一棵树引发了一场血案。

当时,在“三八线”边境的的一位联合国士兵,发现在韩国一侧的一棵树,挡住了哨所视线,影响双方“相看两不厌”。

于是,他们就打算砍掉这棵树,还通知了朝方。

但当天上午,在他们砍树时,朝鲜士兵突然冲到现场,要求对方停止砍树。

联合军不愿意停,于是,一场斗殴开始了,并且越打越激烈。

最终导致联合国军队2名士兵死亡,8名重伤。

一棵树,至于吗?是不是想多了。

更奇葩的是,朝鲜士兵把对方砍树的斧子当战利品带了回去,发现上面写着:made in Austria.

翻译过来是,奥地利制造。

但朝鲜翻译官译为:澳大利亚制造。

随后,朝鲜政府部门非常生气:澳大利亚跟我建交,居然给敌方提供武器!

当即,决定跟澳大利亚断交,问都没问人家澳大利亚同不同意。

请问这么大的事,为什么只从表面现象来处理呢?

他们没有找准问题,就贸然出动。

难怪会酿成大错。

要找到问题所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问:为什么?

日本人小林尊是吃热狗大赛的颠覆者,在他之前的最高纪录是25个热狗。

2001年,7月4日,小林尊以50个的绝对优势获得冠军。

他并不是一个特别能吃的大胃王,而是善于问问题,触达本质后,找方法。

他在参赛前就问:要赢得比赛,怎样才能在12分钟内,吃下更多的热狗?——提升进食速度。

一般人到这里就结束了,而小林尊又问,影响进食速度的关键是什么?

经过研究,他发现,吞咽是提升进食速度的关键。

那么,如何提升吞咽速度呢?

围绕这个问题,他不断做研究,最终他发明了把面包和香肠分开吃的方法。并且在温水中泡面包,大大提升了进食速度。

小林尊

他正是通过不断发问,准确定义问题,做出了成果。

别看这么简单的事情,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因为我们不爱思考,用认知科学家威林厄姆教授的话说就是:我们的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用来避免思考的。

所以,我们一般都凭直觉做事,靠记忆维持。

遇到现象就评说,不然不会那么多人在网上捕风捉影、断章取义。

砍树事件中,如果双方多问几个为什么,也不至于发生流血冲突;

断交事件中,如果有人提出问一下对方,也不至于失去宝贵友谊。

所以,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象,问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再问问原因背后的机理,接着问机理后的隐含因素……

如此,一步步,你就能接近你需要的那个问题。

2 遵循一个原则:用让人舒服的方式“轻推”

人对自己的问题已经采取了方案,那么他就有了一定的惯性,给自己画了一个舒适区。

哪怕这个解决方法,在外人看来如此奇葩难受,那都是他自己的“舒适区”。

现在你来了,要说服他改变,你也看到了他背后的实质性问题,但你确定他就会用你的方法来做吗?

想用更好的方案来替代他原有的,你得让他付出极小的代价,获得比原来更好的收益。

这样,被说服的对象才不会抗拒。

比如,明星经纪人,杨天真和她的团队。

在包装艺人、为自己艺人争取利益时,很“努力”。

他们的要求是最多的,但他们的团队却是最受人尊重的。

他们提一个要求的同时,总会给对方一个合理的方案。

比如,在他们一个艺人参与的电影官宣时,他们希望制作电影海报时,把自家艺人安排在C位。

但另外一位明星也是主演,她也要求C位,她也有票房号召力呀。

宣传方为难了。

杨天真就说:可不可以把海外的C位给我们,因为我的艺人有国际知名度。

这个不难。

电影宣传方,要付出的代价很小,而且对他们也有利。

杨天真

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对这种做法,有个形象的定义——“轻推”。

我当老师的时候,有个家长想让我多照顾他家孩子。

我肯定不会答应。

一班70多个孩子,多关照他的孩子,我这老师不当得偏心嘛?!

但他很聪明,,晚上辅导孩子,这道题孩子不会做,我也不会做,你给指点指点。

这,咱哪能拒绝?

关键是,他今天发,明天还发,后天接着发。

这一来二去,我就特别关注孩子作业,批改时候把他叫身边,问问昨天说的方法,你为啥没用上,是不是不会?不会我再给你讲一遍。

就这样,我一步步地跨出思想“舒适区”,不知不觉中,对他家孩子的辅导远超其他同学。

有时候我还把孩子留下,让他写完作业再走,省得他家长晚上问我了。

这可是其他孩子绝对没有的待遇。我都没想到自己会走到这一步。

这位家长,不直接说服我,而是拉我“执行方案”——付出最小化,也没什么损失。我自然配合。

改变,悄然发生。

3 让对方知道,你值得

即便前2点你都做到了,也给出了一个方案,你心里还会嘀咕:我做得对不对,我这个方法是不是最好的?客户会不会买单?

有这样的想法,是你没有明白,对方还有一个隐藏的问题:这个人值不值得我付出行动?

客户和我们合作,孩子配合我们的教导,伴侣愿意跟我们同频,本质上也在帮助我们。

助人,是美德。也是人类在一个社会,维系社会和谐的必备品质。

所以,帮助他人,是人的本能。

但,不是每个人都值得帮。当我们帮了不该帮的人,我们会觉得受到了欺骗。

比如,装可怜的骗子。

那我们到底该帮助什么样的人?人们喜欢帮助什么样的人?

加拿大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教授,对这个问题在他的畅销书《人生十二法则》中,做了深入探讨,最后他说:

并不是每个失败者都是受害者,也不是每个跌入低谷的人都要努力向上爬。我们应该帮助那些陷入困境,且想努力“向上爬”的人。

我们在说服对象面前,是有一个隐形场景设定的——我们在困境中。

那么,我们接下来,努力展示自己在“向上爬”就行了。

乔丹·彼得森教授

罗振宇说,很多人找他推荐自己的书。

有的直接把书寄给他;

有的整理了书的简略版本,方便他知道内容;

有的拟好推荐语,让他修改;

有的拟好三段推荐语,让他选择一段。

他帮了最后一种人,因为这种人更努力,更值得。

我们的方案不一定会完美,但我们的诚意和努力,要让别人看到,感受到。这就能最大限度地促使对方,走出最后一步。

你若问我,如何才能让对方觉得我在努力,我对这件事无比投入?我不知道。

我只能有一句话告诉你:努力本身,就是道路。

我嫂子,深谙此道。

她精准地抓住了,他人身后的问题——人人都想赚钱,赚更多钱;

他们目前的生财之道,是他们的解决方案;

我现在给你一套更好的方案,你不需要付出太多,跟我如此做;

如果觉得这个方案不合适,我再提供——显示真诚和努力;

这样,对方很快就能行动起来。

如此智慧,让她衣食无忧,越来越富有。

我们总说,跟认知层次不同的人不要来往。

有时候可以用这句话省去诸多麻烦。

但,跟我们有交集,我们需要去影响、去负责的人太多。

客户、老板、同事、邻居、老妈、伴侣、铁子、幼儿……

面对他们,我们或带着正当的目的,或负有引领的义务,或承担纠正的责任,是不能用“不跟你来往”来撇开的。

这就要求我们适当说服。

当你掌握了这个说服人的底层逻辑,再去跟人互动:

因为要精准定义问题,你会更了解对方;

因为要给出更好的方案,你会切实帮到对方;

如此,在真诚的交互中,你也是在构建深度关系。

用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话就是:

有了深度关系,所有的好东西,都将随之而来。

如此,将助你,活得更爽。

本文结束,谢谢阅读。【宝妈丽丽在修行】全网同号。原创不易,请收藏转发,关注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