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立规矩孩子才肯听?3岁前这6方面做到位,孩子听话家长轻松

文 / 潮妈谈育儿
2020-11-15 08:34

邻居家的小女孩快2岁了,平时活泼、爱笑、也挺外向,但有一点很让邻居头疼——脾气太大了。只要是她想要的、想玩的、喜欢的东西没得到,就会使劲地大哭、跺脚,隔着两面墙都能听见的那种。有一天我们聊天的时候,她问我孩子这么小就这样,到底该怎么办?

我告诉她要适当地对孩子说“不”,及时定规矩,让孩子心中有敬畏,几次之后孩子就不会那么固执了。但是她颇有顾虑地说“担心孩子会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要是不管以后就难管了。”

后来邻居也没舍得教育,3岁后这个小女孩脾气越发的大,平时吃饭、看电视也越发的没规矩。邻居怎么说都制止不了。

孩子小时候没有规则意识,家长不及时教导,过了3岁性格逐渐成熟,想要纠正就越发困难。

孩子的规则意识为什么如此缺乏?

1、父母什么事都顺着孩子的想法,给孩子养成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

2、父母认为孩子太小,不理解所谓的规则和规矩,即使定了规矩也没用,等孩子长大就好了。

3、给孩子定的规矩没有严格执行,孩子一反抗规矩就失效,规矩形同虚设。

4、父母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规则对大人也会有约束,有些父母会带头破坏规则,孩子自然有样学样。

1、从小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格林斯凯将教育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其中孩子2-4岁处于第三阶段——权威阶段:即父母要开始定规矩,让孩子感受世界的规则和要求。父母给孩子定的规矩不仅要与孩子理解能力和行为能力适配,同时也要适应孩子逐渐提高的能力。

根据孩子的情况适当地定规矩,分步骤实行。

2、让孩子参与定制规矩

定制规则后,孩子更容易遵守那些立意明确的规则和要求,比如睡觉前要刷牙这种一看就能懂的规则。让孩子参与定制规则时,可以很好地理解规则的真正含义,也更容易做到。

在定时规则时, 家长要尽量给孩子选择权,在不涉及原则的前提下,家长和孩子共同定时。

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尊重,自主性得到发展,孩子会自觉遵守。

3、给孩子定规矩,大人的意见要统一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大人的意见不统一。比如父母规定孩子不许吃零食,爷爷奶奶却偷着给孩子买。这种规矩会让孩子认为有钻空子的可能,从而不重视规矩的设立,也起不到实际效果。

在定规矩时,家里的大人意见尽量保持统一,即使不能完全一致也要先保留意见,不能当孩子的面直接说规矩的不好,更不要去破坏定好的规矩,这会给孩子留下规矩可以破坏的想法,而且会越发不尊重规矩的设定。

这里是智慧爸妈学园,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育儿干货。

希望我的一点经验和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