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恨死你了”,别寒心,孩子只是进入了「诅咒敏感期」

文 / 育儿雅懿
2020-12-14 18:20

朋友丽洁对孩子的家教一直很严格,有一次,4岁大的儿子回家写作业,丽洁耐心教导孩子,没想到却引起儿子心情不悦,嘴里嘟囔几句难听的话。丽洁教训了儿子,没想到儿子随口吐出一句脏话。还说:“妈妈,我恨死你了!”她顿时呆住了!

原本乖巧的儿子怎么会说出“屎尿屁”、“去死”、“臭屁虫”这一类的脏话、狠话。

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之后,丽洁耐心询问孩子,最后儿子才说出真相,脏话是从小朋友那里学到的。

《儿童行为心理学》提到: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疯狂学习并使用语言时,他们会特别喜欢用“脏话”和“狠话”,他们意识到这些语言带有刺伤人的力量,便会大量使用这类强有力的语言来试探别人,增强自己的力量,这便是孩子进入“诅咒敏感期”的语言表现。

一般来说,这个“诅咒敏感期”属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不过持续时间也是有长有短的。有一些孩子很少放粗话,他们比较轻松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而有些孩子仍旧很喜欢说狠话,说出来的脏话也很刺耳,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够走出这个让人头疼的敏感期。

为什么这两类孩子差异会这样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不当,另外就是因为语言环境没有达标。

每个孩子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同样他们对于刺激的事物,也会保持高度好奇。如果父母坚决不让孩子去做的事情,更会勾起孩子好奇心。

孩子处于叛逆期,家长如果听到孩子说脏话时,肯定会出面阻挠,甚至不允许孩子再这样做。处于3到5岁阶段的孩子,其实对于脏话并没有概念,他们最开始说脏话只是觉得好玩,想看看父母的反应,如果父母态度漠然,不去理会,孩子觉得无趣自然就不会再说了。

但如果父母过度反应,孩子就会认为这种举动可以引起父母重视,他就会故意频繁地说下去,挑战父母的权威。

另外,家里的大人如果说话就很不注意用词的健康度,就别怪孩子学得像模像样的。小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差,大部分行为都是来自于模仿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平常接触的时间最多。

1、远离脏话环境

宝宝从牙牙学语,到后来长大成人,家长的陪伴必不可少。想要孩子不说脏话,首先需要大人为孩子营造健康的语言环境。

就算是孩子从外面学到脏话,回家之后,他也能够分辨出这些话在家里很不受欢迎。语言经过过滤后,孩子的脏话也会被扼杀在摇篮中。

2、培养孩子共情的意识

家长需要先弄懂孩子是因为好玩还是生气而说了脏话或狠话,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如果孩子是因为好玩,那么可以暂时不理会孩子。

如果是因为生气了或者其他情绪,父母可以这样问:“你是因为很难过/生气/失望才说这些话的吗?”

“妈妈感到很不舒服,因为你刚刚说的这些话。妈妈一直都觉得你是个善良有礼貌的孩子,可是你说的这些话太刺耳,会伤害到他人。”家长此时也需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换位思考。

3、教孩子多使用正面词语

3岁左右是孩子语言迅速发展的年龄,多给孩子看绘本,多出去外面接触大自然,丰富孩子的语言库,并且多教孩子使用描述情绪的词语、句子,当孩子着急的时候,可以教他这么说:“我拿不到冰箱上层的东西,我很着急。”诸如此类的话,以此来代替诅咒性言语。

孩子的世界是很简单的,大人没必要因为孩子一句难听的话而给孩子打标签,父母淡定地面对诅咒敏感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孩子便能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

我是 多平台原创作者,关注我,与你分享更多育儿、有趣故事!(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立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