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应错误教育孩子,忌言“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文 / 英子育儿日记
2020-12-17 18:17
文 | 英子育儿日记(此文为原创 ,版权归属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明明不冷,但是家长觉得冷就要多穿一点;孩子喜欢画画,但是家长觉得舞蹈更好一点,所以还是报名了舞蹈的兴趣班……虽然家长的行为初衷是为了孩子好,但是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其实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让孩子强行接受自己的想法,逼迫孩子认同自己的主观意愿。

李女士最近非常生气,女儿在幼儿园的课堂评测中,成绩总是在班级里垫底。这对于从小就是好学生,毕业于名校的李女士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李女士认为肯定是女儿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看动画片的时间太长,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决定禁止女儿再看动画片,必须要把成绩提高,才能恢复每晚的娱乐时间。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被禁止观看动画片的女儿并没有提高成绩,反而一次不如一次。最后还是幼儿园的老师发现孩子情绪不对,及时和李女士进行了沟通。原来女儿之前成绩垫底,只是因为她的好朋友搬家转学了,孩子因为失去了小伙伴而无心学习。没想到李女士不但没有帮助孩子舒缓情绪,反而管制的越来越严苛。这让孩子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也就更没有心思学习了。

李女士的这种“不要你觉得,只要我觉得”的行为,恰恰是由于投射效应的心理在作祟。家长在不了解真实情况的时候,单方面的把自己的猜测强加给孩子,并因此进行自以为明智的教育。不但不会取得进展,反而会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那么,投射效应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一、什么是“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在心理学上是指:把自己身上的特点归结到他人身上的倾向,把自己的意志强行的施加给别人,引发的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也就是说,在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去考虑孩子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喜好和意愿灌输给孩子,强迫孩子理解并接受。

二、“投射效应”给教育孩子带来了什么困难?

1、家长在亲子关系中的投射效应,迫使孩子被动的接受父母的安排和意愿,缺乏主动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真实内心,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会让孩子感到厌烦排斥、不被理解。

3、家长习惯了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当把这种思维模式投射到孩子身上后,将会让孩子变得早熟,提前开始叛逆期。

三、如何正确使用“投射效应”?

华东师范大学的江光荣教授认为:“投射效应是个体自我在对抗超我时,为了保护自我而产生的行为方式。”只要正确的使用投射效应,不但不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反而可以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学习。

1、父母换位思考。

父母可以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利用“投射效应”换位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犯错的时候,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可以帮助家长探寻孩子犯错的真实想法。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理解而产生极大的信任和安全感。

2、增加孩子的自我认同。

当孩子出现自卑的情绪时,家长可以利用“投射效应”,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和别的小伙伴没有什么不同。让孩子建立自我对于周边人群的归属感,提升自我认同,这样可以很好地缓解孩子自卑、内向的心理。

3、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家长可以通过“投射效应”,引导孩子在和别人的社交关系中更好的理解他人、包容他人。比如孩子和小伙伴闹了矛盾,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理解小伙伴的感受,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这样有助于促进孩子的社交关系,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有包容心的人。

幼儿的教育中没有小事,家长不能也不该被“投射效应”左右,把自己的心愿和意志单方面的施加给孩子,逼迫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孩子来说非常不利,将会导致孩子没有主见,缺乏个性,不能勇敢的表达自我。

您有没有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过“投射效应”?您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欢迎各位宝妈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

我是@英子育儿日记 ,有关更多的“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更多的人,别忘了点赞 + 转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