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别轻易和孩子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为人父母之后,我们也经常会和孩子说这句话。这八个字听起来是在教导孩子要学会独立,不能事事依赖他人。可是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说吗?
上周在接孩子的路上,看到一位妈妈带着不到3岁的孩子骑扭扭车。天渐黑,妈妈要带着孩子回家了。孩子从车上下来,让妈妈帮忙拿车。妈妈却说“那是你自己的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要自己把它拿回家。”孩子开始说“我拿不动,妈妈帮忙。”妈妈很执着“是你的车,又不是我的,自己拿回去。”孩子有些不高兴了,带着哭腔说“妈妈拿,我拿不动。”妈妈依然不为所动,坚持“你要学会独立,不能总是让别人帮忙。”最后孩子还是没忍住哇哇大哭起来,妈妈也被“激怒”了,骂骂咧咧“我能帮你一时,我又不能帮你一辈子。我这是在教你独立,你还好意思哭。”

看着这一幕,内心隐隐的难受。我想这位妈妈平时肯定没少学习育儿的知识,所以她懂得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但是在我看来,这个时候的“独立教育”有些不合时宜。首先说那个扭扭车,比较笨重,对于一个不到3岁的孩子来讲确实不好拿。尤其冬天孩子穿的也多,本身行动也不是很方便。其次,孩子已经表示自己拿不动,希望妈妈能帮助自己,妈妈却一直坚持让孩子拿。要知道,这个年龄的孩子拥有的是“非黑即白”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帮他,他就会认为是你不爱他,所以最后会哇哇大哭。
其实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犯了这样一个错,觉得寻求帮助是怯懦、“没出息”的表现。所以他们一个劲的在教孩子独立,哪怕孩子还不具备做这件事的能力。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定是孩子能做到的事
我也经常会和孩子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句话,但我是看这件事在他的能力范围内才会这样说。比如孩子玩完玩具,一片狼藉,我就会让他自己去收拾干净。有的时候孩子也犯懒,不愿意收拾,想要我帮忙。我会先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可以的,之前你每次都收拾的很整洁,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哦。”大多数时候他听完我说的就去收拾了。如果孩子不听,我会告诉他“你现在不想收拾的话,可以休息一会儿,等你想收拾了再去整理。如果有不会做的,可以随时找妈妈帮忙。”如果是他能做到的事,还是要坚持让他自己做的,除了能培养独立能力外,也有助于养成好习惯。当然了,如果他实在不想收拾,我也会去帮忙。但前提是我们一起收拾,我负责一部分,你负责另一部分。如果孩子能力范围内做不到的事,家长坚持让孩子自己做,就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会寻求帮助,也是一种能力
向他人寻求帮助、找人帮忙是很丢人的事吗?可能很多家长会这样认为,但真没有你想的那么糟。会寻求帮助,也是一种能力。
之前很火的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真的很让人心疼。苏明玉从小就不被父母重视,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还处处受到二哥的挤兑。这个不被家人疼爱的女孩,从小就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她靠自己打工、发传单、当家教上完了大学,在工作上也很卖力,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孤独的战士。这个看起来很“强大”的女子,其实背后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得不到父母的爱,被哥哥排挤,苏明玉能靠的只有自己。我想,如果我的孩子活成了苏明玉这样,即便孩子看起来光鲜亮丽,我也会觉得这是一种悲哀,是我的错。

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传递这样一种信念:如果是你能力范围内的事,请尽力做好;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要犹豫,请大胆地向身边的亲人、朋友,甚至是社会寻求帮助。

淘妈说:每个孩子都需要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但是这种独立应该建立在拥有安全感的前提下。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要做的是行动上的放手,而不是情感上的抽离。如果孩子向我们发出寻求帮助的信号,别把孩子无情推开。用你的行动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永远爱你,家,永远是你避风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