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的智力是天生的,对于孩子,需要经过后天的努力才能成材!

文 / Kirliy樱花落丶
2020-12-25 18:19

现在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作为孩子的家长,可以说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他们把自己最大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想让孩子成为神童,这也学,那也学,一会儿背几首古诗,一会儿又弹几首钢琴曲,使年幼的孩子茫然不知所从,疲于奔命。这样的早期智力开发究竟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培养孩子也不例外。就说让孩子背诵古诗吧,当孩子背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时,从孩子明亮的眼光中,我们可以知道孩子懂了这首诗,这是由于诗句浅近,客易理解,而且孩子也记得牢。

相反,如果让孩子背通杜甫的《蜀相》一诗,什么是“三顾”什么是“两朝开济”,孩子不太理解,当然背诵得就慢,即使勉强记住了,遗忘也快。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记忆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千万不要在一知半解、生吞活剥的情况下死记硬背,那是不符合记忆规律的。现在有些人过分宣传记忆术,仿佛不必理解就可以记住定理、公式,起码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我们认为这是不可取的。中小学生对定理、公式等的记忆一定要放在理解基础上,因为这符合记忆的科学规律。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使孩子成为德、智、体、美、技(劳动生产技术)全面发展的新人。这里主要谈谈“智”。智力属于认识范畴,指人的脑子灵不灵,聪明不聪明,它是指人认识事物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构成智力的基本因素有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而人的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对其它因素有制约作用。如果思维力水平低,则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注意力的水平都要受到极大限制,整个智力水平必然降低。

总之,人的智力不是天生的。刚出生的婴儿,是无知无识,是不会思维,更谈不上理解的。智力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发展来的,带有很大的自发性。从成功的事例看,比较自觉地开发智力,智力一定可以得到更快地发展。俗语说:三百六十行,没有三天的外行。像编织、缝纫、铁匠、瓦木工等的手艺,经过刻苦训练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作为大脑技能的智力,经过思维训练,也是一定可以提高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