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听话就别上了!”“不上就不上!”,老公和孩子吵翻之后…

文 / 慢成长
2020-12-28 18:23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做完咨询回到家,果果正和爸爸下棋。

我刚把外面的衣服换成家居服,老公就主动走过来跟我说:“孩子刚才赢了我一盘棋。”

“哟!这么厉害!”我说。“嗯。”老公点点头。

果果这时候也兴高采烈冲过来插话:“妈妈,我刚才赢爸爸了!”

“很好很好,果果进步真大!”我能感受到孩子的振奋,听着也挺为她高兴的。

老公紧接着又说:“今天钢琴课也受表扬了。本来今天这个曲子没怎么练,我以为到老师那儿过不了关,结果孩子弹得倍儿好,老师夸了。”

果果也蹦跶到我眼前:“对,老师今天表扬我啦!”

我说:“那赶紧过来,妈妈要好好抱抱你,果果简直太棒了!”果果笑着扑进我怀里,我脸贴脸跟她腻乎了一小会儿。

这时就听老公问:“钢琴课课时没了,还续吗?”

钢琴,是果果上过的兴趣班里,最波折的一个了。

我之前开诚布公和大家分享过好几次,果果对练琴有抵触,我对怎么陪练产生自我怀疑之类的,还专门采访过钢琴专业的老师。

说孩子不喜欢钢琴吧,她经常练琴弹不顺就自己和自己发火,一边哭一边也要弹对了;说孩子喜欢吧,她也经常打退堂鼓,跟我哭诉说“不想上了”已经好几次了。

所以每到续课我都很犹豫。

以前果果练琴就容易变成小哭包

我搂着果果问:“你觉得呢?咱还上不上?”

妈妈,我想接着上。”果果说,“我觉得我能学好。

我松开果果,看着她的脸问:“你确定吗?想好了吗?如果真的想上咱们再继续,续课了就要上好,要担负起后果。”

果果很认真地点头:“嗯,我知道。”

我抬头看了眼老公,他笑笑。至此,我们都觉得最近调整果果学琴这件事上的态度和方法,总算起作用了。


我们做了什么调整呢?其实就是把“练琴的成果如何”这个问题先放到一边,重点关注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也叫“自驱力”,Self-motivation。

大家可能之前在很多文章中看过这个词。我在「慢成长」的文中也提过很多次,都在说: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什么是“内驱力”呢?

百度百科上给了一个非常机械的定义:

我翻译成人话给大家听听: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内部的驱动力

具体到孩子身上,就是孩子能够有自发的、自主的,愿意进步的心理力量,并为此付出行动;而不是靠外部的奖赏、监督,去推动自己学习、做事。

为什么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呢?

从长远看,内驱力是一个人终生成长的必备条件。

拥有内驱力的人,无论有没有外在奖励或者诱惑,都能保持高度的热情和积极,去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而且不轻言放弃。

这样的人能竖立自己的理想,并为理想而努力,追求卓越,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在遭遇困难时也比较有心理弹性,不容易一蹶不振。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们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也不推诿责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从眼前看,家长陪不了孩子一辈子

我们作为父母,能给孩子提供的陪伴都是有量、有度的。就算在幼儿园、小学这种启蒙阶段,我们能手把手带着,但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呢?大学、社会呢?

人生终究是孩子自己的。育儿是一场陪伴;而成长是在这场陪伴中,逐渐放手的过程。

孩子要长成一个健全的人格,需要爸妈的放手,更需要爸妈放手后有自己主动前进的能力。这就是“自驱力”。

没有内驱力会怎么样呢?

前些年流行一个说法——“空心病”。这种在大学生中非常常见。什么表现呢?

很多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路被爸妈紧盯着,一直靠的是外部力量来驱策自己,终于进了大学之后,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无所事事了,找不到人生目标和意义,甚至因此抑郁,走上极端。

这是比较严重的情况。往轻里说,大家都听说过“拖延症”,其实就是一种内驱力的缺乏——因为自己心里并没有动力主动去做,所以才会拖着。

放到孩子身上,就是要家长盯着才学习,要老师逼着才做作业,就算做了也很拖拉,效率非常低。长期下去就会养成不好的习惯,长大走上工作岗位是“拖延症”。


那么,我们都知道“内驱力”很重要,该怎么培养孩子呢?尤其是低年龄的孩子,怎么做好呢?

我的经验就是——鼓励,Encourage。我发现,鼓励是帮助孩子形成“内驱力”的核心。

我不怕大家笑话,在这件事上我家也走过弯路。

拿果果学钢琴来说,我从来没想过,必须要培养她成为啥音乐家。让果果学音乐的初衷,是因为我是学心理的,深知艺术表达对纾解情绪的重要性

从果果很小的时候,我就和老公说:绘画、音乐、舞蹈,这三样孩子以后能会一样就行,以后大了,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能通过这些艺术表达挥洒出来,不让负面情绪伤害到自己就可以。

同时,学习艺术可以培养孩子的美感、生活情趣,对细节的敏锐和创意能力等等,未来还能以此会友,这就很好了。

之所以选择了钢琴,是因为果果小时候看小猪佩奇,喜欢钢琴和小提琴。考虑到小提琴起步要求更高,我们才选了钢琴。

但大家都知道,学琴的过程是辛苦的。随着孩子越学越难,老师要求越来越严,我发现老公也陷入了一个“打击式陪练”模式,对孩子的纠错、批评很多,而且觉得“理所当然”——学琴就是这样子嘛。

结果就是,果果今年夏天恢复钢琴课以来,多次和我们哭着表示“不练了,不弹了”。老公威胁说:“那钢琴课不去上了!”果果就说:“不上就不上了!”

老公又进一步:“所有的课都不许上了!什么画画啊、下棋啊(果果喜欢的那些),都不许上了。起初两三次果果还大哭表示不行,后来干脆说:“那就都不上了!”

我拍的小视频记录,练琴时和爸爸哭闹

我老公就没辙了,气鼓鼓地说:“行。你自己说的!”推门而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