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有规矩意识,教孩子守纪律?
一般来说,孩子从幼年到童年,他们必须学习如何举止,以便在家庭之外的广阔世界中得到接纳。对于人们的行为,社会有无数的要求,虽然没人希望三岁小孩能满足,学前阶段是理解这些要求的理想时期。小孩几乎可以学会大人教给他的一切。因为他们特别想知道该怎么做,想要取悦你,所以很遗憾,本来应该让你和他都感到愉快和有趣的过程,却被那沉重的字眼“自律”和相关的“不服从”、“不诚实”搞得一团糟。
假如你喜欢孩子,为他感到骄傲,满足于作为家长所承担的责任,那么,你可能从来没有想过在他的童年里要有一门“纪律”课,孩子和你一样有情绪,和你一样会犯错,他有时候会像其他人一样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应该做的事情。你若相处愉快,互相尊重,不必在意这一章,这篇文章是为成千上万觉得自己的孩子在纪律上有问题,却不能以轻松的方式对待孩子的父母而写的。
所谓的纪律,在字典里是指“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实践,教导行为的规则和方法”。守纪这个词被定义为:“他无懈可击地服从..”守纪这个词本身以及它严厉的惩罚性含义使我们想要教育孩子的行为变得非常糟糕,你可以确定你的孩子遵守规则,告诉你真相,并且害怕你不开心。但这些都不能保证当你不在的时候,他同样安全,诚实,行为端正,你不能永远和他在一起。
事实上,真正的纪律是要让孩子从内心建立一种所谓的“自觉”,这就是自我纪律,它最终会使孩子去做他该做的事情,即使没有人告诉他该做什么,也不去注意他是否会做错。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只是一种手段。当你的教导和行动被他自觉地接受和执行时,你对他的教育就是有价值的。
由于学会自律是需要时间的,在幼年,你必须和他融为一体。那时候他不能为自己考虑,不能为自己行动,你必须为他考虑,为他行动。刚学走路的时候,你必须让他开始成为“他自己”,并对他的安全和与外界的关系负全部责任。在学前阶段,他就要开始学习如何维护自己的安全,协调与外界的关系。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你要让他知道应该表现出怎样的行为举止,你要教他把所有的行为方式都归结为几个基本的、极为重要的原则。通过这种方式,你逐渐减少了对他的控制,让他自己去应用这些原则——因为他已经接受了它们,并将它们转变为自己的原则。
一个有效的纪律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待自己为己任”。与你对孩子的礼貌、关心和合作精神相比,孩子不会比你更有礼貌。没有其他标准在这里适用。当他遇到困难要你帮忙时,却被告知你正在忙;如果他绊了你一脚而得到你的欢呼,他不会高兴地帮你摆饭桌,也不会马上原谅你在梳他的头发时给他戴上梳子。
做好事要受表扬,做坏事不受鼓励。那听起来很明显,其实不然。比如,你带他去商店,他求你买糖,你却要为他保密。要是他没要糖,你给他什么?
正面的指导:“做这件事”比“不做”更有效。小孩喜欢主动,不喜欢被动。积极地告诉他该做些什么要比告诉他不要做一些事情要好得多。不能把三轮车放在这里”是对他的一个挑战,他开始说:“我能,你看。
假如你说:“把车靠墙放好,这样不会绊倒人”,那就是积极引导他做该做的事。清晰明了如果你的意思没有表达清楚,积极引导有时就没有明显效果。这句话听起来像是积极的引导,但对学前儿童来说,这并不合适。你们的本意是“别做我不喜欢的事”。这个命令实在是无法执行,因为他不知道你不喜欢什么!
告诉孩子为什么啊。如果你让孩子做什么而又不及时说明原因,这无异于对孩子的智力的侮辱,除非是紧急情况。我这么说过,这个答案就等于是保证孩子不会从你的话语中学到任何东西。没有理解道理,孩子就无法将这种要求与他心中所确立的一般“行为模式”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