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统训练这么久,很多家长却犯了这些错误

文 / 育儿小创谈
2020-12-30 17:44

拖拉磨蹭,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好动,反应迟钝
敏感爱哭,胆小怕生
笨手笨脚,身体不协调
耐挫能力差,缺乏自信心
......

上面这些都是感统失调的表现。

关注我的家长,相信或多或少会对感觉统合有一定的认识,但往往“当局者迷”,很多家长都很容易在某些细节上陷入误区。

01

误区一

提升感统能力,在家做居家游戏就可以了?

NO!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很多家长会选择在家给孩子做一些感统游戏,从触觉到前庭,从本体到视听...但是能让居家训练事半功倍却是一门学问。
针对感统失调问题较少,程度较轻的孩子,家长可以在家带着孩子做一些简单的、能够帮助到孩子的居家感统训练。

但是因为家长自行训练时,很难注意到动作是否规范和时间的合理性,这就需要专业的感统老师来起到辅助的作用了。

另外如果是感统失调比较严重的孩子,如果想要进步的更快,最好还是要直接交给专业的老师去操作。

02

误区二

感统训练所有活动都很刻板?

NO!感统训练是让孩子在玩儿中学的活动。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感统训练只是做很刻板的活动,比如:荡秋千50、冲滑板50次、摆摆锤100次……
并把这些固定的活动当成是“处方单”一样,让类似的孩子都按照一个“配方”来训练。
感统训练并不是强迫规定孩子一定要一成不变地完成某项任务,而是会根据不同孩子的自身能力水平做出相应科学的适合孩子的方案,实事求是地帮助孩子发展能力。

另外,感统训练还强调的是让孩子在开心、快乐的活动中获得提升。

03

误区三

孩子很多动作都不会,真的是因为能力差吗?

NO!不一定,关键在于训练时的方法。

我在之前的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小女孩8岁左右,学校的老师们反应她协调性很差,动作非常笨拙。
比如让他把积木排成一条直线,请他跳上去跳下来,再跳上去跳下来,这个动作他做就不到。

但是,自来杰奥上了一节课后他就学会了,妈妈大为吃惊。
感统训练难道真有这么神奇吗?

其实不是感统训练神奇,而是他们之前用的方法不对。

孩子学会了“跳”的动作,并不是我们把她锻炼会的,而是她原本就有这个能力,我们只是透过一些技巧来引导她开始这件事情。

很多人会对感统失调的孩子有误解,认为他们很差劲。但真相是:感统失调的孩子并不是真的很差,他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04

误区四

感统训练越早越好,晚做没效果?

NO!晚训练依然有效,但难度会比较大。

我们不止一次说过,感统训练的黄金阶段是“3岁-6岁”,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脑可塑性比较强,训练更容易见到效果。
但从实操理念上来说,我们希望孩子越早训练越好,不是效果出现的快慢,而是孩子越晚训练他夹杂的杂质更多,处理起来更难。

比如,一个孩子由于感统问题导致他笨手笨脚,同时比较懒,不爱做事情。如果在他三岁以前来处理这些问题,就很简单。

可是到了6、7岁或者8、9岁,我们处理的问题就不只有笨手笨脚,还需要处理由笨手笨脚延伸出来不自信、活动经验少等问题。

所以对于年纪大的孩子,他主要问题混杂的杂质越多,处理起来就越麻烦,身为老师在教的时候,技巧也就要更多,这也会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更高。

搞清楚了以上这4个点,父母们就可以从现在开始重视孩子的感统能力发展。多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劣势,并给予他们最需要的课程,及时参加训练,以免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遗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