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伊能静教育观说哭,孩子最幸福的事,就是遇到懂得自省的父母

文 / 贝妈爱饭粒
2020-12-30 18:14

作者:妈小咪

原创首发: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01第一次做父母,自省很重要

为人父母,应该如何爱自己的孩子?

最近,伊能静在节目《理想家》中提到:

儿子过生日时,一直是跟她和家人一起过,大概从前两年开始,她发现儿子开始有了需要和朋友一起过生日的愿望。

不过,儿子很贴心,每次邀请朋友,也不忘了让爸爸、妈妈一起切蛋糕。

今年也不例外,儿子照例问了她,还加上了“要不要带妹妹来”。

伊能静的第一反应是“嗯”,说完之后,她便立即意识到,儿子这个问题背后的意思,可能是:“我该退出了,让儿子完全地去经历他自己的生活。”

说到这里,在场的几位嘉宾眼里都氤氲着泪花。

对此,许多网友也表示,看哭了,感同身受。

有了孩子后,孩子是我们的全部,我们也是孩子的天和地,很多年了,我们习惯彼此依赖、彼此羁绊。

突然有一天,孩子的天地变成了诗和远方,而我们的世界里,已经被孩子填满,习惯了孩子的存在,残酷的是,这个时候,孩子却有意无意地告诉你:你该退出了、该放手了。

不得不承认,放手和退出,于孩子而言,是他们成长中必须的成长规律,于父母而言,却是艰难的抉择。

父母能够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这样的觉悟与自省,也是孩子的幸运。

众所周知,伊能静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大儿子也是她上一段婚姻所生,她的前半生活得并不容易。

在陪伴孩子的成长中,和许多父母一样,也有过迷茫、艰难、痛苦,也犯过错,有过伤害,但是,她始终在反省、调整,与孩子一起成长。

韩剧《请回答1988》中,有这样一段话:

“爸爸妈妈对不住你,是因为不知道:对老大要好好教导;对老二要好好关心;对老小要教他好好做人。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第一次做父母的我们,不可能事事都对,处处完美,唯有不断自省和总结,才是对自己和孩子最好的交代。02多少父母,活在自己的剧情里当妈多年,经常被一个问题困扰:

为什么讲了那么多道理、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孩子始终一副事不关已、懵懂无知的样子。

也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新闻:妈妈辅导孩子写作业时,一气之下,一巴掌打落了孩子的乳牙,“飞进”孩子的气管里,让孩子经历了毕生难记的痛苦。写作业淘气的孩子固然令人心烦,但是,有多少父母,能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过,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又有多少父母,能够坦然地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想法,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一味地替孩子的未来担忧。还有一位妈妈,怀疑孩子偷拿了自己28元钱,盛怒之下,错手打死了才12岁的女儿。自此,女儿的生命终结了,妈妈的一生,也就此与幸福快乐绝缘了。看到孩子有可能沾染了品性上的恶习,的确让人忧心。如果妈妈能在怀疑女儿“偷钱”时,稍微冷静地反省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偷”,亦或,是不是自己在平常对孩子管教太严格,再或者,孩子身边,是不是存在金钱上的攀比等等。哪怕些许的迟缓,也不会导致这样的悲剧发生。心理学家李雪写过一本叫《走出剧情》的书,书中指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剧情”,也就是我们内在关系模式的对外展现。而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就是看他是否能走出“剧情”,看见真实的外界,放下自己头脑里的“剧本”,看见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对方。很多时候,父母就活在自己的剧情里。如:我是父母,就应该对孩子如何;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却不领情......殊不知,再完美的父母,也是平凡的人,有对贪玩的欲望,有愤怒时的狂躁;再懂事的孩子,也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哪怕他们错了,也渴望有人能托底和鼓励。父母越觉得自己对的,孩子就越错。父母以为,爱孩子至深,其实,伤孩子最深。03父母的自省里,藏着孩子的幸福感育儿论坛上,一位妈妈讲述:曾经的她,和儿子的关系,剑拔弩张到恨不得“打死”他。儿子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一直跟不上,前两年几乎都在垫底,老师的办公室成了她“三点一线”中的一个“点”。为此,他们有花过钱、求过人,对他用物质上的承诺、有过后果上的威胁,甚至下跪求孩子,却始终没能打动孩子的心,让他回到学习的轨道上。妈妈说:那两年,真的想跳江一了百了。幸好,在“绝路”面前,她转了个弯。开始反思,尝试与更多的家长、朋友交流,才发现几乎多数孩子都会有类似的问题。她强迫自己将关注点,从儿子身上移开,渐渐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成绩,并没有表现出来地那么重视。只不过,从小到大,父母一直在学习上,把她逼得很紧,所有人都在告诉她,只有学习才能出人头地。这样的模式,在她心里生了根,有了儿子后,儿子就成了“她”。反省之后,和儿子的关系渐渐开始缓和,后来,孩子对学习始终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至少知道了,那是他必须做的事。最后,她这样形容自己的儿子:他不是名校毕业,没有诱人的年薪,亦无难得的技能,但是,他有一颗阳光的心,懂得宽慰身边的每个人,就像小太阳一样,温暖着父母。成为父母后,最难的事,不是给孩子创造优越的条件,不是挤破头将孩子送进名校,而是懂得区分爱与控制的区别。不会自省和反思的父母,无论怎么爱孩子,总是带着专制和控制。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安排,去完成本该属于他们的人生。心理学认为,能够自我反省的人,也是善于感受他人心理的。父母与孩子的心,不断靠近时,孩子才能感受到幸福的存在。04父母每次教育孩子,都应该是一次自我教育大思想家、文学家胡适,曾经这样严厉地要求儿子胡祖望:“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上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上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儿子成绩欠佳时,他这样怒骂:“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有一天,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对妻子说:“我真是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改变了教育方式后,儿子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进入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毕业后成功进入美国斯都德贝克汽车厂,之后,又担任中国航空公司的工程师、台湾驻美国机构的“经济参事”等要职。育儿,先育已。孩子的问题,也是父母的问题。父母敢于认识自己的问题,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曾写信向她抗议:“妈妈,你跟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再完美的父母,也会有不对的地方。再小的孩子,也会有属于他自己的思想和人生。每个善于自省的父母,都是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的过程。当父母、子女之间,以真实的自己相待时,接纳、理解和认同,才能实现良性的循环。这样的关系下,父母在成长,孩子更幸福。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