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家庭6岁女孩,被妈妈安排的12个小时:父母多爱,孩子就多恨
本文为【蔓德育儿】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爱孩子,不如从拒绝兴趣班开始?!
曾经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是花很多钱,让孩子上兴趣班,尽可能武装孩子。
但或许,发展到如今,父母们应该沉下心思考一下,是不是培训的越多,孩子越幸福,是不是拒绝兴趣班,孩子反而更快乐?
这样,孩子才能感受更多父母的爱。
中产家庭,意味着有充足的资金,让孩子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为了保护这份美好,需要孩子投入更多的精力,提高自身能力。
参加兴趣班,是许多中产家庭,给孩子安排人生的最佳路径。
杭州一个妈妈,给6岁的女儿,报了10个兴趣班。
10个!
英语、滑冰、中国舞、模特、乐高、画画、早教、数学、古诗、唱歌
还没完,这只是报的培训班,还有去江滩摆摊的课外活动。
这个6岁的孩子,被妈妈安排的一天活动,可以从早上9点,满满当当参加兴趣班到深夜9点多,足足12个小时。
要知道,劳动法规定,每个成年人一天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超出时间,应该算加班。
从这些课程和父母带孩子的活动,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家长的焦虑,以及对孩子未来规划的着力点。
有让孩子体态优美的;有让孩子跟上国际形势的;有让孩子提高思维的;有让孩子培养情操的;甚至有让孩子学会挣钱逻辑的。
真的,孩子能把每个兴趣班都学成,家长都不用接着教,孩子都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
是不是太急于求成?
算不算揠苗助长?
有没有问过孩子,愿不愿意上这么多兴趣班?
当采访这个孩子的时候,她回答的是,不愿意。
因为兴趣班让她喘不过气,甚至因此不爱自己的父母,她觉得父母是坏人。
看到孩子和同龄人一起,但上培训班的时候,满脸憔悴毫无生气,不知道父母心里有没有内疚过。
但我相信,父母可能会内疚一秒钟,下一秒会更坚定自己的付出,虽然现在看起来残酷,但物竞天择,只会让孩子未来变得更好。
可父母或许没想过,孩子的童年被毁掉有多简单,只在父母给孩子安排的日程当中。
这让我想起了田亮的一番话。
一个节目中,田亮和郑希怡因为育儿的观念,发生过争论。
郑希怡从自己当孩子的角度,认为当初被父母安排了许多兴趣班,感觉自己的童年被毁掉。
她不会给孩子报太多兴趣班。
而田亮则不同。
作为一个从跳水,算是一种兴趣变成职业,从此飞黄腾达的奥运冠军角度看。
他认为,孩子就是要多上兴趣班。
否则,当孩子长大了,会因为别人会,而我不会不开心。
就像大学里,许多没有才艺的人,羡慕那些能弹能唱的同学一样。
对于田亮和郑希怡的争论,网上也有很多网友有类似的疑惑。
有人专门发了个帖子,问出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孩子,从小学了很多东西,长大都平淡无奇。
可田亮却可以功成名就?
这个问题,引申出兴趣班对孩子到底有什么意义?
其实,田亮如果看自己,那他找错了参照物。他付出了许多,从兴趣变成职业,更是踩着无数同龄人失败的肩膀,一步步走到了奥运领奖台。
那些没有能成为职业选手,但花了无数时间、精力、金钱的家庭和孩子呢?
他们的人生,谁来给个说法。
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仔细看现在的兴趣班,有位插画师,从职业角度观摩了一次美术课,发现现在兴趣班里教孩子画画的老师,要得是家长认可,而家长只是想孩子学一学,多一个可能。
并不真的想孩子从枯燥的兴趣班里,学出什么成绩。一旦孩子不开心,就不送来学习了。
在孩子能掌握的层面,孩子其实学不到真材实料,只不过家长和老师,一起演了一出孩子很努力的戏剧而已。
这种兴趣班,报10个、100个,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质变呢?
想要孩子真的能把兴趣变成人生价值,只有两个步骤。
第一,让孩子广泛涉猎
不要让孩子上来就报很多兴趣班,而是让孩子先了解,各种班都试着看,涉猎的多了,找到自己能坐得住的那一个。
第二,让孩子专注于自己的选择
当孩子找到自己愿意付出的培训班,就让孩子坚持下去,无论是跳舞、弹琴或是其他。不要让孩子轻易放弃,也不给孩子多增加负担,让孩子专注于此,直到学到这兴趣的极致。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某一个领域,获得营养,滋养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