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吝啬”一点,让孩子学会去努力
今天我们聊一聊如何让孩子能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如何避免孩子“无欲无求”的症状出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常的和很多父母感慨到,现在的孩子跟我们以前同龄的时候,真不是一样的。以前一坨泥巴就可以玩很开心,现在的孩子,买再多的玩具,都还是不够。
经济条件好了,物质条件也好了,孩子拥有的教育资源也丰富优质多了,可伴随着而来就是孩子出现的问题也多了,很多父母也感慨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难带啊。
在不少孩子身上,包括父母的反馈,出现了一种“无欲无求”现象,表现出来的是对一切都是无所谓的状态,无论是对学习还是生活,都是一副懒洋洋的态度,那么是什么让孩子失去了“争强好胜,争取表现”的天性呢?
深究这个问题,一方面的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低,过得去就行,秉持这个理念,孩子一开始对待事情的态度也是差不多就行了,过得去就可以了,哪怕差着一点,也睁只眼闭只眼的过去。长此以往,慢慢的孩子就养成了慢悠悠的性格,对任何事情的态度也是“不温不火”。
而从孩子心理认知的过程来说,孩子天生是充满好奇的,对待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了“为什么”,当孩子有这样的疑问的时候,父母直接的给到孩子答案,看似是省去了麻烦,但也省略的孩子思考的过程。当孩子对某个玩具或者喜欢的东西有需求的时候,父母出于疼爱或者其他因素,随着孩子的要求,轻易地满足孩子。这让孩子在心里有一个“理念”,自己需要的,找父母就可以得到实现,那么何必自己去付出努力呢。
无论是父母对孩子“差不多可以了”的要求,还是直接给到孩子疑惑的答案或者直接满足孩子需要的玩具,最终都会导致孩子越长大越对自身没有要求,外界的刺激在孩子心里都是“内心没有任何波动”。
简单的来说,刺激孩子去努力去行动,一方面要让孩子脑子动起来,引导孩子学会去思考,通过思考获得的答案,孩子更有成就感,给孩子带来的“甜头”快乐会刺激孩子利用自己的思考去寻求自己要的答案。
举个例子来说,父母有一盒孩子特别喜欢吃的糖,一开始全部给孩子了,孩子会觉得来得太容易了,一方面不会珍惜,更不会觉得稀奇,但假设父母一开始只给了孩子一颗,剩余的要孩子通过良好的表现来获得,那么出于孩子对糖果的喜爱和渴求,会付出努力去做好交代的每一件事,通过努力得到的糖果,孩子不仅开心,还会觉得很珍贵。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爱孩子要“取之有道”,不是所有的给予都是对孩子好,有些“包裹”式的给予,会让孩子散失了自我争夺的天性,随意而来的就是哭闹打滚等方法进行索求。
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孩子的成长,在于认知和思维的成长,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倾囊相助”,一定要学会“给一半留一半”,让孩子通过行动努力获取另一半,这样才能刺激孩子去思考去努力。
孩子终究有一天要独立地去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可以一辈子的给予孩子,要培养孩子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而这,需要学会从小对孩子“吝啬”一些,不要对孩子的需求“大手大脚”的,这样,孩子才会有目标而动起来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