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书,做好人
儿子马上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我最近开始给儿子四处打听学校。
周末,我约了一位已经做了10年幼师的老同学吃饭。跟老同学聊天时,不知怎么就聊到了“老师都喜欢什么样的孩子”的问题上。我一直以为老师们肯定都喜欢那些乖巧的、聪明的、活泼的孩子……我不解,老同学接着解释道:“在幼儿园里,你经常会看见有些孩子,穿着不合体的衣服,袖子悬着,裤管堆着;有些孩子穿着有陈年污渍的旧衣服,鼻涕吸溜不停,实在忍不住了,就用袖子一擦;还有些孩子穿着各种奇奇怪怪的搭配......虽然老师们不会对这些看起来有些邋遢的孩子甩脸色,但是看见那些穿衣打扮得体大方的孩子,总会不由得多一分好感,多一分亲近。”听完老同学的话,我不禁陷入深思:
一直以为,以貌取人是成年人世界的潜规则。没想到,在孩子的世界里,它也从未缺席。一个干净精致的孩子和一个肮脏邋遢的孩子,从周遭得到的回应有什么不一样?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就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主人公Anano穿着精致优雅的裙子和大衣,站在格鲁吉亚街头,看起来就像一个富人家走丢了的孩子。过往的人们,很快注意到了Anano。他们停下脚步,温柔地询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住在哪里?”甚至还有人拿出手机,征询她的意见,是要帮忙打电话还是报警?

可是,当Anano换了一副装扮,变成一个满脸灰尘,衣着褴褛的流浪姑娘,再次站在格鲁吉亚街头时。同一个人,同一个地方,人来人往,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停下脚步去问问她是否需要帮助,甚至连目光都未曾驻足,她就像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镜头切换到餐厅。当Anano穿上可爱的棒球衫,扎着可爱的丸子头,坐到已经有人坐的餐桌位置时,人们友好地看着她,怜爱地抚摸她的脸颊,毫不吝啬地分享给她食物……

可是,当Anano换上那身肮脏邋遢的衣服,再次来到餐厅时,她每靠近一个人,都会遭遇一番嫌弃和厌恶,甚至还有人粗暴地把她推开,毫不留情地撵她走。

实验还没有做完,年仅6岁的Anano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哭着跑了出去,她委屈地说道:
“因为我的脸上都是灰,我的衣服很脏,我很伤心,我不懂,他们为什么都叫我离开。”


日本作家原一平说:
外表决定了你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决定了别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哪怕你的对象只是一个孩子。我以前教过的班级里,有一个很邋遢的小男孩,衣服上的油渍一层又一层,指甲里永远藏着灰,一到冬天,两筒鼻涕外挂着……班里没有一个同学愿意跟他坐同桌,他不小心碰掉了同学的课本,同学会嫌恶地把课本擦了又擦。他在课堂上吸溜鼻涕的声音大了点,全班同学都会发出一阵唏嘘声:真恶心!哈佛心理学科学家艾米丽.考格斯蒂尔研究证明:孩子从三岁起就开始根据他人的外在特征判断对方的性格取向。爱美是人的本能,远离“丑陋”是孩子的第一直觉。
邋遢的孩子,容易受到别人的冷眼、嘲讽和排挤。而那些衣着得体,干净整洁的孩子,反会会更受欢迎。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妈妈却疏于对孩子的打扮。曾看过一位知乎网友的求助:小时候,妈妈又懒又粗心。常常给我各种混搭,不是长袍短褂、就是大红配大绿,有时候甚至连袜子也能一只长一只短。我请求妈妈认真点,妈妈总是说:“小孩子那么讲究干嘛?有的穿就不错了……”现实是,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哄堂大笑,嘲笑我穿得像一只鹦鹉。当我脱鞋体检,露出破了洞的袜子时,我拼命想把脚趾头缩进袜子里,可怎么也缩不进去,我无比窘促地站在那,脸火辣辣地烫。那种被围观的羞耻感,被嘲笑的囧境,至今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大脑里。即使现在我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买很多很多漂亮的衣服,可我总觉得再好的衣服穿在我身上都像是“笑话”。这种打心底里的自卑感让我深深厌恶,却又无法摆脱。真的好令人心疼。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整洁得体的外表不仅能够愉悦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同时也能吸引他人的关注和尊重。妈妈残忍地忽视和剥夺了孩子的爱美之心,就好像打破了一扇窗。孩子无法发现自我、欣赏自我、享受自我,别人也会趁虚而入地轻视他,嘲笑他,贬低他,自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孩子越自卑,别人越轻视,孩子更自卑,别人更轻视。海明威曾经说过:
“假如,你有幸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无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感受过美好、享受过美好,就会有更多的勇气和信心去追求美好。

小时候,我特别羡慕闺蜜,因为她总是有很多漂亮的裙子,漂亮的发卡。她每次出现在教室门口时,同学们都会忍不住会多看两眼。她有事求助,同学们都格外友好。她的任何变化和进步,同学们都不吝赞美。她就像班级里的团宠,一直被关注、被呵护、被滋养……在这种氛围下,闺蜜的笑容越来越灿烂,人也越来越自信。光环效应证实:
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品质,给人非常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也会给予很好的评价,而这种正向的评价也会让一个人更加自信,更加有光芒,循坏往复。蔡元培先生说:“只要这个民族还在爱美,这个民族就有希望。”确实如此!衣服再美,都有被丢弃的一天。但被好好打扮的孩子,内心的满足和愉悦,以及从别人的喜爱、欣赏和赞美中得到的自信,会浸润她的内心,成为她抵御人生风雨的铠甲。

大家都觉得孩子的世界特别简单,简单到衣服只需蔽体就可以。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老同学给我讲了两件很有趣的事。有一天早上,一个小男孩捂着自己的眼睛走进教室。老同学问他:“你怎么了,是不是眼睛不舒服?“小男孩低着头,不吭声。老同学再次问他,他把脸扭向一边,另一只手紧紧地抓着自己的衣角,委屈地说:
“我今天穿了姐姐的衣服,桐桐说我是个‘捡破烂’的,我不想让大家看见我……”
说着说着,眼泪也跟着啪嗒啪嗒往下掉。
还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室外活动的时候,走路姿势很奇怪。只见她惦着脚尖,似跳非跳,还时不时地扭头看看自己的脚后跟,样子滑稽得很。老同学忍不住问她:“你怎么了,脚疼吗?“小女孩欢快地摇了摇头,一脸骄傲地对老同学说:“老师,你看我的新鞋,上面的小马宝莉还会亮呢……”真是让人忍俊不禁!老人们常说,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要吃饱穿暖、好好学习就够了。但事实是,心理学研究早就证明:每一个孩子在2.5岁——5岁的时候,都会经历一个审美敏感期,这个时间段是孩子创造力、想象力迸发的时期,他们逐渐会对自己的形象有一整套审美标准。

儿子今年不到三岁,带他逛商场时,他就已经会指着他喜欢的衣服告诉我:“妈妈,我喜欢这个。”如果我为他挑选的衣服,他不喜欢,他会使劲挣脱着不想穿。如果是他自己挑选的衣服,他会连穿好几次,舍不得换。所以,千万别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小小的脑袋瓜里对自己的喜好早已有了明确的答案。只要我们仔细地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孩子一定对我们表达过,他对某种颜色的偏好,对某种图案的情有独钟,甚至是对某种风格的向往。而当时,我们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将与孩子的未来息息相关。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个孩子身上的所有光芒和精细,都是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得来的。给孩子一件得体的、舒适的、漂亮的衣服,为孩子的童年添上一笔亮丽的色彩,精心浇灌孩子内心世界美的萌芽,这不仅是一种教养,更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