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小学生跳楼事件的思考:父母,请不要把自己想得那么伟大
前不久,四川泸州一小学生从高楼跳下,当场离世。
他留下的不只是现场跪地痛哭的家长和围观群众,还有一封“遗书”。

在孩子的遗书里面,我们可以获取一个明确的信息,即他为什么选择跳楼自杀。
他说得很清楚了,是因为”恐惧和绝望“,“你们从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现在又想让我把早已遗失的东西找回来。”
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躯壳上被催长而心理承受能力却未能与所受压力相匹配的“苦逼”孩子。
幼小的心灵中,住着一个不堪负重的成年人。
这里面孰是孰非大多数人也都能看明白,因为我们曾经也是这样被“催熟”的。
到了现在,一直有一个很奇葩的现象:狗要做出人能做的动作,才算好狗;小孩子要表现出成年人的特征才算是好孩子。

这个问题就足够让很多人反思了。
可是人们单单反思这个问题就够了吗?
远远不够!
这个孩子在“遗书”的末尾还有一段话:“对了,中山公园那幢楼的书房抽屉里,有些东西要你们看。”
我不知道具体留的是什么东西,但曾经抑郁过一段时间的我,却能理解这里面的心思。
我也曾是这样一个“孩子”,一直活在家人的失望和抱怨中,他们看不见我的努力,更是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关心,他们的抱怨很多次让我有“了却此生”的想法,顺便留下些什么,让他们知道我生前有多么努力、多么珍惜他们。
当那种想法在理智的作用下消散之后,我明白,我那是一种“报复”心理,就单纯地想着:“我要是不在了,看你们还身在福中不知福不?”

我从未系统地学过心理学,所以心理学上很多概念的定义我知之甚少,可是我知道如果我想活得超脱,就必须得看透人性,所以我一直在研究和揣摩这些东西。
当我了解得多了之后,我才知道,有我当时那种想法的人,可不是我一个,而是一个很大的群体。
这里面有老人,有年轻人,也有小孩,有男人,也有女人。
前几天,我的一个朋友跟我吐槽,说他太难了,因为自己能力有限,累死累活每个月就7000多点的收入,这点收入不仅要养活一家老小,每月还有接近3000的房贷要还。
他的妻子在家带孩子,父母一个在做家政一个在做小区环卫,稍微能补贴一点家用。
可是他总说家里整天“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原因是他的妻子对他的期望值很高,当年因为觉得他是一个“潜力股”才嫁给他,现在却在面对“贫贱夫妻百事衰”的现实。
他说以前他很懒,下班回家之后基本不做什么,然后妻子抱怨他不分担家务,天天跟他吵。
后来他也认识到问题了,从分担部分家务开始,到现在家务全包,他以为这样妻子就不会再抱怨什么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他下班回家后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把妻子孩子伺候得舒舒服服之后,还能有点空闲时间。
他会利用这点时间去打一两个小时自己喜欢的游戏,他觉得人活着总要保留一点爱好。
可是,等待他的是妻子更为恶劣的谴责,只要看到他碰电脑就会毫不留情地开骂,最后归结为他不上进:“你有打游戏的时间,就不能再去找份工作?”
他的不爽来自妻子的永不满足,他永远达不到妻子的要求,以至于他偶尔也会有厌世情绪。

现在,我们把视角放在孩子这边,看看孩子们现在是否也在面对这样的情况!
有的孩子可能“不是学习的料”,怎么都学成绩都不理想,这让父母头疼,像泸州的这个孩子或许就是这种。
不看他的父母和老师对他的态度,单看他的字体也能大致判断出这个孩子的成绩不是很好。
而有的孩子很聪明,做作业什么的效率很高,按理说,他们应该很轻松很惬意,作业完成之后就能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可是不然,一山还比一山高,你成绩不错我们不否认,可是你如果能把你玩耍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是不是就可以更优秀?
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的,跟我朋友的妻子对他的要求越来越高是一个道理。

可是您发现没?这些对别人要求特别高的人,自己往往没有值得赞许的地方。
自己家明明是个“鸡窝”,却总希望孩子是个“金凤凰”;自己的条件平平,却总希望配偶什么都有。
你跟他争论这件事情的时候,对方却有无数正当理由:这都是为了你好,我这么要求你是为你负责,你该学习的时候就要全力学习,该挣钱的时候就应该心无旁骛任劳任怨。我为你付出那么多,给你那么好的条件去学习,我图什么?还不是希望你长大之后能过得更好吗?你条件那么差,我还跟你过日子,图什么?不就是想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吗?
总之,他们都把自己想象得很“伟大”、很“无私”。

可是,事实上又如何呢?对孩子、对配偶过分的高要求真的就是为了孩子、配偶好吗?自己就毫无所求吗?
别骗自己啦!阅历稍微丰富点的人或者研究过人性的人都清楚,这仅仅是自欺欺人。
只是骗得了自己,却很难骗过别人,哪怕他还是个孩子。
里面的种种,我就不明说了,因为太难听了!
人性里面有一个很普遍的规律:人们逃避痛苦的动力远大于追求美好事物的动力。
这个规律也在被人无意识地运用着:人们会通过让对方感受到痛苦达到让对方长进的目的。
孩子的成长少不得那些高要求的鞭策,但人的智商其实不会有太大差别的,当孩子找到父母的“软肋”,看清楚父母逼迫自己努力的本质后,他也会有自己的应对方法。
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逃避痛苦并且顺带“惩罚”一下深爱自己的父母无疑是孩子最极端的一种做法,忍受不了配偶的无理取闹而离婚的夫妻也不过是一种追求“短痛”的解决方式。

看到这里,还在质疑为什么我要把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
我也不做过多解释了,我的结论就是,这两件事是无限循环的因果关系,跟“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一样,扯不清,也因此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父母跟孩子的沟通方式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生活态度,而这种看不清自己与孩子是最基本依赖关系且把自己看得很伟大的父母很容易造就下一个同自己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环境中的孩子。
为人父母都不轻松,但不要把自己想象的那么伟大,因为太过“自大”的人,很容易忽视他人的诉求,这个“他人”包括孩子。
最后,三句几乎可适用于所有领域的金玉良缘送给大家,不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不论是年轻父母还是已经有孙子孙女的老人,如果能够真正领悟,生活可能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人们最想表达的,永远不是内容本身,而是渴望被理解的心情;
人们最想得到的,永远不是真正的价值,而是情感安慰;
人们最想看到的,永远不是真相和真理,而是各种希望。
专注早期教育,分享育儿心得,我是神逗奶爸!期待您的关注,一起努力,做智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