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聪明不聪明,就看前3年,错过后悔一辈子!

文 / 育儿经验学社
2021-01-20 09:33

相信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也能养出一个聪明孩子,在想办法提升智力前,我们一定要先明确两个事儿:

一是孩子智力开发越早越好。

二是真正决定一个人智商和情商的,不是遗传,而是成长环境。

所以啊,孩子出生头3年,父母高质量的教育是聪明宝宝养成的关键。

不信的话,咱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孩子刚出生时大脑的重量是390克,占成人脑重的25%;

6个月时,脑的重量为出生时的2倍,占成人脑重的50%;

2岁时,脑的重量为出生时的3倍,占成人脑重的75%;

3岁时,脑的重量接近成人的1500克,发展开始减慢并停止。

原来在大多数人以为孩子只会吃睡、哭闹的时候,恰恰是宝宝大脑发育最快的时候!

哈佛大学行为学家理查德教授,曾经和他的团队对大脑进行研究,发现:大脑发育一生只有3次高峰期,分别为0-3岁、3-6岁、8-10岁。

其中0-3岁最最关键的黄金时期,通常我们的智力、性格、情商会在3岁以前形成80%

(杰西·勒罗伊·科内拉:《新生儿大脑皮层的发育》)

于是“怎么样抓住这个时期,让孩子越来越聪明?”成了所有妈妈都关心的问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对1523名0~3岁的婴幼儿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接受早期教育的儿童比未接受早期教育的儿童智商平均高出17%左右。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纪录片《神奇大脑》)

这也解答了很多家长困惑已久的问题:明明父母的智商差不了多少,为啥别人家的孩子脑子聪明,情商高,成了人人羡慕的“学霸”?

所以呢,赶紧抓住大脑发育的关键期,给予频繁的语言刺激和肢体互动来促进大脑发育和认知发展,那孩子的智商多半低不了。而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需要付出几倍的努力,甚至永远无法弥补。

现在越来越多家长都知道早教可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于是“斥巨资“把孩子送到早教班接受专业的教育。

但其实,早教班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每周一节45分钟的课程不但无法满足宝宝日常智力开发的需求,而且老师精力有限,可能无暇照顾到每个宝宝的个体差异,所以,“家长爱心耐心高质量的陪伴”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早教。

3岁前:吃手

专家称:宝宝吃手是发育一大进步。

大约一半或以上的宝宝在小的时候会吮吸手指。对大多数宝宝来说,通常到五岁时这个习惯就会逐渐消退。所以现在强硬地制止宝宝吮手,会给宝宝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

1岁以内不必多加干涉,如果宝宝3岁以后依然对吃手指痴迷,那就需要坚决制止了。

4个月~2岁:到处捡东西吃

专家说:宝宝到处捡东西吃是处于口腔敏感期。

一般来说,口腔敏感期应该在2岁前完成。在此之前,强行阻止宝宝的口腔探索活动,可能引发以后的补偿性反应。很多大孩子喜欢咬指甲、甚至是爱咬人,就可能与此有关。甚至有些补偿行为可能持续到成年后。

5个月~1岁:用手抓饭

专家说:用手抓饭是幼儿自我意识的第一敏感期。

爸爸妈妈要明白,能用手抓饭的宝宝其实是很棒的。这是宝宝有了自我意识,想自己吃饭,是幼儿自我意识的第一敏感期。宝宝用手抓饭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食物的熟悉度,逐渐培养他们对食物的兴趣,还能避免宝宝长大后养成挑食的坏习惯。

5个月~1岁:爱尖叫

专家说:这是宝宝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

5个月左右的宝宝,他们会发觉自己能用最大的声音去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对他们来说,自己能发出这种奇特的声音是一件相当刺激、相当有趣的事情。于是,在他们想表达什么的时候,就会用尽全身力气去喊叫。如果他们的叫声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下一次,他们的分贝会更高,持续的时间会更长。如果可以满足宝宝的需求,尖叫一般不会持续很久,重点是要观察宝宝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6个月~1岁:爱玩卫生纸卷

专家说:宝宝撕纸是精细动作能力发展的表现。

6~7个月的宝宝,手眼动作已经协调,初步掌握了手的抓握特点,拇指能与其它四指相对,并会用指尖取物。这个时期的宝宝普遍会出现撕纸现象,宝宝撕纸是精细动作能力发展的表现,也反映了宝宝相关脑区的发展。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给宝宝提供更多的锻炼手部精细动作的机会,这样宝宝会越来越聪明的。

6个月~3岁:依恋与恋物

专家说:宝宝恋物是正常现象。恋物多因缺乏安全感,3岁后会消除。

宝宝对物品依恋的倾向,事实上并非恋物癖。因为恋物癖是指成人对特殊物品的收集癖与玩物癖,患者常在拿到物品时会产生某种兴奋感。但宝宝对于小被子和奶嘴的依恋,则属安全感的慰藉而非兴奋感,因此并不等同于恋物癖。

对待宝宝的恋物情节,家长大可不必过于紧张,一般到了3岁以后就会慢慢消退。家长看到宝宝有恋物行为时,无需强行夺走他们的依恋物。

6个月:怕生

专家说:宝宝怕生说明宝宝开始有了情绪的记忆,这是一种进步。

事实上,“怕生”是一种成长现象。6个月以上的婴儿已经开始会区分亲人和陌生人了,如果宝宝在脑子里检索不到眼前这个陌生人的形象,就会感到不安和恐惧:“这个家伙是谁?”

婴儿期的“怕生”现象一般在1岁半左右都会随着认识范围的扩大,接触陌生人机会的增多,逐渐消除了对陌生人的恐惧,也自然地消除了“怕生”现象。

但是,由于每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同、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有的孩子到了3~4岁仍然存在“怕生”的现象。这就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

宝宝多大能听懂大人说话?答案出乎意料!

6个月~8个月:乱扔东西

6个月~8个月:乱扔东西

专家说:扔东西其实是一种“婴儿游戏”。

宝宝在不断重复扔东西的游戏动作中,强化了对各种物体、环境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为日后的认知发展打基础。

“我一扔,它就会掉在地上,发出叮当声,妈妈还会给我捡回来。”这一连串的因果联系和链条反应,对小宝宝来说,是很了不起的发现呢,他会通过反复练习来不断印证新发现。

7个月:咬牙发狠

专家说:咬牙发狠是宝宝长牙了。

咬牙发狠这个习惯通常出现在宝宝长牙的时候,一方面咬牙可以缓解他出牙时不舒服的感觉,另一方面他有意向你显示“看到我的牙了吗!”

此时,父母先要保证别被他吓到,也不用担心宝宝这样做有什么不好。他用自己的方式让自己舒服,你应该为有这么个聪明的宝宝感到高兴。

1岁~2岁:“乐此不疲”的搬运工

专家说:搬运使宝宝有成就感。

其实,爸爸妈妈完全不必为此烦恼,当宝宝发现许多东西会因他的努力而发生改变时,就会很有成就感。这个时候,家长非但不要打断他们,反而要多多鼓励才对,更不要打骂孩子,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要多鼓励宝宝,在他能够得着的地方放些容易搬运但不会让宝宝受伤的东西。当然,如果你有确实不想被宝宝“搬运”的东西,就锁起来好了。你要做的就是经常来整理家里的物品,同时满足宝宝的搬运需求和你找到自己东西的需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