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很少有孩子记得3岁前的事?“记忆清零”背后,发生了什么?
文▏忒咪妈妈(原创文章,欢迎个人分享转发)

弱弱地问一句:大家还能记得起自己3岁以前的事情吗?
可能提到的这个问题,大家的回答都是模棱两可和模糊的,事实上,很少会有人清晰地描述出自己3岁以前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很多人3岁以前的记忆都是空白的。
不得不说,在这件事情上,对于很多父母来说,都是一个打击。
因为从宝宝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我们都渴望记录下来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分一秒,但可惜的是,在孩子3岁以前这段特殊的时光里,我们似乎无法在孩子的回忆里,留下些什么。
那么,孩子那些被“偷走”的记忆去哪儿了呢?或者说孩子这个时候,是不是没有记忆能力的呢?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揭开“3岁记忆清零”背后的秘密!

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具有记忆的呢?
曾经有科学家,对2—18个月大的婴儿记忆,进行了科学研究。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左到右,依次是2月龄、3月龄、6月龄、9月龄、13月龄、15月龄、18月龄的宝宝,

将上述的宝宝,分成两组,其中,2—6月龄的宝宝为一组,剩下的宝宝为另外一组。
设置两个不同环境:
A环境:婴儿躺在一个摇篮里,上方是一个色彩鲜艳的旋转风铃,并且他们的脚踝处绑着一个丝带,丝带没有和风铃连接,也就是说婴儿踢腿,风铃不会响,以踢腿次数作为基准数据,设置为K。
B环境:婴儿躺在同样的摇篮里,上方是一个色彩鲜艳的旋转风铃,并且他们的脚踝处绑着一根丝带,丝带与风铃连接,此时,如果宝宝踢腿,风铃就会响。

实验过程:全部婴儿会先被放置在环境B中,也就是风铃和脚踝连接的环境中,来进行连续训练两天,并且每隔一段时间,会测试宝宝是否还记得之前的内容,其一是风铃会动,其二是只要踢脚,风铃就会响。
而实验测试宝宝的记忆力的时候,会把全部的婴儿,重新放回环境A中,而此时,丝带没有和风铃连接,看孩子是否还记得先前的内容,如果记得的话,那么孩子的踢腿次数,一定要比先前的数据K要大。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发现,如果宝宝在间隔时间很短的情况下,从B环境到A环境中,都会记住之前曾经训练过的内容,踢腿次数比在A环境中还要高,也就是说从宝宝2月龄开始,记忆力就已经存在了。
当然,宝宝产生记忆的时间,或许要比2月龄还要早,但是这个实验可以表明,2月龄宝宝是有记忆力的。

那么,既然有记忆,宝宝的记忆又哪去了呢?
既然我们已经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宝宝是具备记忆能力的,那么为什么3岁前的记忆,很少会有人直接说出来呢,这些记忆又去哪里的呢?
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就要提到大脑的前额叶皮质!
大家都知道,大脑不同区域,所承载的功能也不同,比如说前额叶、新皮层、杏仁核等等,他们分别负责记忆不同的内容。

而当孩子四岁多的时候,前额叶皮质才会慢慢发育成熟,而此时的孩子才会慢慢记事。
也就是说,宝宝三岁前,所能记忆的事情是有限的,而很多被记住的东西,也会被新东西覆盖,从而被刷掉,就相当于是电脑中的文件,被替代无法恢复。
心理学家鲍尔博士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漏斗效应”,也就是说,宝宝三岁前的记忆,像是漏斗里的沙粒一样,不断的时间冲刷,最终剩下来的内容,就会越来越少。

【0—3岁记忆特征】:
其次,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记忆特征往往有这几点特点,分别是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
有研究现实,孩子三岁以前,往往是“图像记忆”,也就是说,孩子这种记忆方式,很少会用语言符号,而是大多需要图片来增强记忆。
比如说,同样的场景,如果出现次数较多的话,那么孩子的记忆力就会重复这一片段,那孩子也就会记得更牢。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有一部分人会记得三岁前一些特定的片段,却无法把记忆串联起来。

除此之外,孩子的早期记忆,大多是对于一些刺激性问题,有着深刻的记忆和感受。
比如说家庭暴力、冷暴力、被父母打等等。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3岁前的孩子,大脑具备一定的基本反应和需求,而当面对危急的事件时,大脑反应会更加强烈,从而导致记忆更加清晰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原生家庭,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让孩子终生难忘。

所以说,想让孩子记忆不清零,家长做到这几点很重要
既然,我们知道了孩子记忆清零背后的秘密,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让孩子尽可能地保留三岁之前的记忆呢。
1)借助图片优势
正如刚才所说,孩子三岁以前的记忆特点,主要是图像记忆,那么家长就要从图片入手,让孩子多看一些图片式的东西,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而且,通过图片、绘本这些可是读物,不但能够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而且还能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家庭一定要温馨和睦
0—3岁的孩子,由于大脑反应和发育的因素,所以对于一些刺激性事物,会产生特别大的心理阴影,所以于家长而言,让家庭幸福和睦,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都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3)带孩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事实上,记忆真的消失了吗?并不是,记忆只是被覆盖和藏起来了。
比如说,有些人可能会对一个地方特别熟悉,但却不知道在哪里见过,其实这可能就是你小时候的记忆。
所以说,潜藏的记忆,会在你故地重游的时候,为你带来别样的熟悉感,而这种熟悉感,会让孩子更快地了解这个地方,这个世界,认知上也会比较迅速。
比如说,孩子小时候经常去博物馆,听爸爸妈妈讲知识,那么就算长大了忘记了,但是如若再次遇到,也会比别人更加容易接受这些知识,这就是好处。

忒咪妈妈寄语:
记忆永远不会消失,只是被藏在了一些地方的深处,所以对于家长而言,只有我们给孩子充分的爱和尊重,孩子的记忆深处,才会感觉到幸福和自由。
今日话题:
你还能记起来三岁以前的事情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