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长提前定好这6个规矩,孩子不优秀才怪
古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教育孩子方面是一个“由紧到松,该紧则紧、该松则松”的过程。小时候要严管孩子的行为习惯,长大后要慢慢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和适应社会;孩子出现了性格行为问题,要及时介入引导;到了孩子该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时候,家长要学会放手祝福……。
有人说孩子是需要需要“放养”的,的确是这样,但不是孩子一生下来就实行放养模式,而是先通过“圈养”再到逐渐“放养”。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如何在10岁以前孩子定好规矩呢?这6个规矩家长提前做好,不怕教不出好孩子。
10岁之前,家长给孩子定下这6个规矩,不怕教不出好孩子

孩子如果遇到熟人/长辈低下头,当做不认识,这样的行为在对方眼里会怎样看待?无疑就是“这孩子真没礼貌、这孩子性格真内向、这孩子一点都不知道尊重人”。一个小小的行为,就很容易让孩子被贴上不好的标签。
定下规矩,让孩子遇到熟人,打招呼,意在增进彼此间的亲密关系、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人都喜欢被尊重,打招呼虽然只是一个短暂的交流,却也能在这个小小的招呼中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孩子也能从中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教养,同时还能获得自信。

“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乱拿”立下这样的规矩旨在告诉孩子:“今后的人生会遇到很多诱惑和欲望,但只要不属于自己的,不能随意拿取”。
幼年时期的孩子总是觉得“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忍不住想去拿。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制止并引导孩子“不能拿”,如果非常想要,可以回家让爸爸妈妈买,但无论如何都不能随便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别人在说话的时候,不要随意打断”,这个规矩旨在告诉孩子两个意义:一是等待别人把话说完,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教会孩子学会尊重他人;二是等待别人把话说完,这也是训练孩子的耐心。
随意去打断别人想要阐述的话,在他人看来这是一种不被尊重过的感觉,容易引发别人的反感和攻击,影响社交能力的发展。幼年时期的孩子容易和别人起争执,也不太有耐心去听完别人说话,这时候家长就需要告诉孩子,在对方说话时,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想好,等对方说完后再表述。

“孩子如果做错事情,一定要主动道歉”旨在告诉孩子:做错事并不可怕,也没什么觉得丢脸的。真正丢脸的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还认为是对的,也不去改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不会错。勇敢认错,主动道歉这是孩子该学习的重要特质,认错这个过程既能达到让孩子反思自己(为什么是我错了)的效果,还能达到缓和关系的目的。

“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离不开家长从小定下的规矩。不管是吃的东西或是用过的东西,家长都要督促孩子“物归原主”。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是锻炼孩子的归纳能力;二是引导孩子形成好的行为习惯;三是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四是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能力和未来人生规划。

社会上是如何看人的?多以行为识人,也就是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代表着一个人的外在和内在形象。家长如果希望孩子将来能够结交有文化有礼貌有益的朋友,首先就得塑造孩子成为一个行为举止有礼貌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没人喜欢粗俗不讲礼貌的孩子,孩子步入社会后,也没有人会像家长一样容忍孩子的小脾气小恶习,所以家庭教育的第一课就是教会孩子“做个有礼貌的社会人”。

CiCi妈寄语:如果家长已经给孩子定好了这6个规矩,但是孩子还是会犯错怎么办?CiCi妈想要说的是孩子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正的,这需要一个长时间潜移默化影响和引导的过程,家长要学会给孩子时间,耐心地引导,孩子便能慢慢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