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被现在的科学育儿方法带偏了,知道这些,才能让你轻松鸡娃
有没有发现当你怀孕后,很多过来人都会跟你说,要好好珍惜怀孕这段日子,就算怀孕期间受点小罪,当你回头看的时候就会发现,那都不是什么大事,等孩子出生后你要面对的,将是比怀孕期间难上百倍、千倍的挑战。
在宝宝出生后,你会因为他的各种状况而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当好这个父母亲。当你觉得自己的知识量不够,想要去请教别人的时候,又发现育儿路上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很多说法都有冲突,作为新手妈妈,根本不知道该听谁的。
很多勤奋的妈妈会啃好一些育儿书,或是听一堆付费课程,为的就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称职的妈妈,能学到更科学的育儿方法。
但我想说,如果方法错了,就算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进,做的也只是无用功,在孩子身上应用的方法也未必对孩子是最好的,稍有不慎还可能会误导孩子。
下面就来说说在育儿路上常见的一些误区,还有日后该怎么正确的科学育儿。
1、相信过于绝对的观点
现在的社会瞬息万变,没有一种观点适用于所有孩子,如果你在网上或书上看到某一种观点是用过于绝对或主观的说法来阐述观点,那就要注意了。
因为每个月龄的孩子,无论在饮食需求、生活作息、家庭背景上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这些观点不是给出一个范围或者某个特定场景,那这么主观的育儿观念就不建议去参考了。
2、不要盲目相信商家的广告和所谓的传统
现在市面上日益泛滥的早教机构多少都会为了自己商业利益,抓住某个专家或者大型机构说过的话,给过的建议,跟家长进行夸大的宣传。
例如很多早教机构都会抓住“语言关键期”这个观点,让家长尽快给孩子报读一些语言类的启蒙班,但家长有没有想过,难道错过了这些关键期,孩子就不会说了吗?那我们这代人当初都没有上过这些早教课,中英文说得麻溜还不是大有人在。
其实所谓的关键期,是指这个阶段的孩子发展特定的心智功能特别容易,错过了这个时间,也可以发展,只不过可能发展没那么快而已,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被这些商家牵着鼻子走,想要给孩子上早教没错,但家长也不要抱太高的期待,觉得孩子在2-3岁做启蒙,日后就定能在学习上比其他人更加优秀。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说法是古典音乐能开发潜能,让孩子更聪明,但有科学家发现,想要提升孩子的心智,关键在于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管是听莫扎特的音乐,还是看侦探小说,只要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孩子的心智都有提升。
只要家长摆正自己的心态和想法,才能找到更适合孩子的启蒙教育方式.
3、不要盲目相信育儿书的观点
这里当然不是说育儿书的观点有问题,只是每个育儿专家的成长经历,他教育孩子的背景和自身的家庭条件都跟看书的人不尽相同。
很多时候作者给到的一些建议和观点是基于他的孩子或者大部分孩子的需求,但并不一定适用在你们家孩子身上,因此在看书的过程中,家长需要带有自己的想法和批判性思维去看,而不能盲目相信和效仿。
出育儿书的作者可能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专业的儿科医生,有的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心理医生、教育专家等等,不同背景的作者出的书,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建议家长在看这本书前先去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和他孩子的情况,这样有助于让你选到更适合自己孩子的育儿书。
说完以上常见的误区后,我想应该能让大部分家长少踩一些坑,那知道误区还不够,接下来还需要看看该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科学育儿方法。
1、建议优先选择专业背景的作者出的书和写的文章
带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孩子生病、心理、教育等等比较专业层面的东西,因此选择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作者非常有必要,这能尽可能避免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他们能在专业的层面给你提供帮助。
如果涉及生病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些专家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可以接触大量类似的案例,能在书中或文章里给你提供有效、客观的建议,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或主观的意见。
2、怎么选择合适的育儿书
除了一些专业领域的育儿书以外,其实育儿书还有其他类别,一个是分析孩子发展规律的,一个是针对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法的。
其实这两类的书都可以看,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作者是某个领域专业的作者,那么他在书中可能引用的观点,说的专业词语对于普通妈妈来说有点难懂,如果家长是比较信任某个作者,那建议多看一些这个作者其他书本,把专业知识给补上,这样有助你理解他书中的内容,如果家长理解层面达不到一定高度,可能会误解或不能完全明白作者的意思,这样在教育过程中就会出现偏差。
另外,对于育儿书,要求的是精而不是多,市面上那么多育儿书,哪能看得过来,因此,在选书之前就要对作者和书的概要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果里面的内容和作者都是你所需的类型,那就可以选购,但如果家长只是看中标题或只是想撒网式地看,那不但会浪费时间,还可能会误导孩子。
因为你可能一会在孩子身上试试这个方法,隔天看了另外一本书,又在孩子身上做实验,那根本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我们在看书的同时要学会总结,形成一套自己的育儿方法和知识体系,懂得判断和筛选哪些是适合孩子,哪些不是,这样才能让你和孩子从中获益。。
3、优先选择近期新出的书籍和发布的文章
育儿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们现在之所以会觉得长辈的教育方法不适用,正因为他们的方法过时了,选书和看文章也是如此,如果书本发布时间过了很久,可能里面的一些观点,一些数据都比较旧,只适合当时发布的时间,不能很好地贴合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考虑到这个时效性的问题,建议家长尽量选择新出的书或近期发布的文章,这样才能更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一些过时的观念给误导。
4、尊重孩子的个性
在家长看了很多书和文章后,肯定会应用在孩子身上,但家长不要盲目遵从书上的内容,有些家长看到网上一些教育孩子的时间表、作息表,就照抄打印在家里,并让孩子遵守这个规则。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个性、作息、习惯都不尽相同,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东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性制定一份适合他的时间表,而这份时间表也只是一个参考,不必完全按照上面执行,孩子在生活而不是在军训,没必要搞到全家上下都紧张兮兮,这样反而过早给孩子带来压力,不利于他健康成长。
5、挖掘孩子的长处
现在一些有早教焦虑的家长都会听说,要让孩子在2岁开始学英文,3岁开始学钢琴,4岁学游泳,反正学的东西都排得满满当当,但家长从来就不过问孩子到底喜不喜欢,感不感兴趣。
但其实每个孩子的长处都不一样,有些孩子对音乐感兴趣,那学音乐,乐器肯定对他们有帮助,但如果家人对音乐本来就一窍不通,孩子也不感兴趣,那非要逼孩子学音乐,那不是难为他吗。
加上家长在陪孩子学的过程中,如果自己稍微懂一点音乐的话,也能从旁指导和提点,不然单靠孩子上课的那点时间,远远不够,这样不但他提升得慢,你也陪得辛苦,何苦呢?
建议家长先找到孩子感兴趣的点,再让他上相关的兴趣班,如果孩子对某个领域有天赋,学习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6、家长要摆正态度
家长对孩子教育要采取开放的态度,对一些流行的教育观点不要有过分的执念,觉得自己孩子就必要按照人家的说法来做,别人说的未必适合自己孩子。
另外,家长也不要把自己的早教焦虑传到孩子身上,更不要跟别人家孩子比,这样提前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压力,孩子可能会出现叛逆的情绪,也可能为了满足你,而忽略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东西,我想这都不是家长愿意看到的。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没有哪一种育儿方法能适合每个人,家长不能完全指望别人的育儿方法,要想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需要结合孩子自身优缺点,因材施教,因为只有你才最了解孩子,如果育儿这事都能复制,那他们就不是孩子,而是人工智能了。
作为家长不能看到什么流行的育儿经,就去照抄照搬,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好好想一下,自己有没有被带偏了,正所谓因材施教,当你对孩子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品行等都了如指掌时,我想你也定能成为孩子专属的育儿专家,教育路上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