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不想“5+2=0”,建议试试这几种教育

文/爸妈快来看
在春节的走亲访友里,我发现了很多家庭的教育模式都是“5+2=0”,所谓的“5+2=0”教育模式就是说孩子在学校学了5天老师教的东西,双休日在家里面又受到家长的坏习惯影响,到周一再次上学的时候又回到了零,这种教育模式在幼儿园的小朋友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记得朋友米兰,送女儿上幼儿园的第一个星期总是夸“孩子还是送到幼儿园好”,这是因为上了幼儿园的女儿饮食和睡眠都比较规律,就连饭前洗手的好习惯也带到了家里面,有的时候还经常对朋友说“妈妈,我想帮你一起做饭、择菜”。
但最后是好景不长,孩子在学校可以饮食、睡眠均衡,回家就立马原形毕露了,每逢到了周五都玩到深夜不睡觉、第二天也是睡到中午的自然醒,平时经常缠着要帮忙做家务的贴心人儿也不见了,面对朋友对女儿幼儿园一个样、回家又一个样的陈述,我在米兰的眼里看到了久久不能散去的无奈。
对此,我问了朋友两个问题:
问1:孩子周末有过午睡吗?
答:没有,每次让女儿去睡,她都不去睡
问2:面对孩子要帮忙做家务的贴心,你是怎么做的?
答:这么点小能干什么,我告诉她长大了再帮忙

问完之后,站在旁观者的位置就可以很清晰地看清楚问题,幼儿园之所以能够让孩子保持良好习惯,都是属于一日又一日的积累和老师坚持有方的引导,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回家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如果孩子仅只是在幼儿园服老师管教、回家后就任由孩子随心所欲,最终就会形成幼儿园一个样回家另一个样的双面性格,也就是上面提到的“5+2=0”成长模式。
关于“5+2=0”的教育模式,着重在于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的引导,学校只是一个能力提升的蓄水池,最终能够影响一生的还属于家长教育的影响力,也就是说不想孩子成为“5+2=0”、想要养出优秀的孩子,那么家长就要掌握一些教育技巧。
比如以下几种:
1、习惯不要只体现在学校
想要避免孩子成为“5+2=0”成长模式,那么良好习惯就不要只体现在学校里,平时孩子回家后也要坚持让孩子午睡、一日三餐均衡,从生活基础上形成一种把学校好习惯带回家,家庭好习惯也要带到学校,除了午睡和一日三餐的基础之外,平时家长们在家还要多培养孩子预习的习惯。

预习的作用是提高孩子的学习、总结和归纳能力,平时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孩子带着问题去预习(计划)一遍,比如孩子饭后要写作业,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事先引导孩子预习一遍自己要写的家庭作业,带着事先预习的总结去写作业,他们对自己的计划掌握得更透彻、也更有责任意识一些。
2、时间观念要得到重视
时间是这个世间最公平东西,它给所有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能够抓住时间的人往往要领先于他人,时间也是考验一个人自律和积极性的进步阶梯,平时不管我们或者孩子在做什么事情都要注意时间的期限问题,比如孩子看电视这件事情,说好了看半个小时就一定要守住界限、不要让孩子超出三十分钟以外。

为了让孩子守住时间界线,良好的时间观念还要从小开始约束、重视,并且还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给孩子立下良好的时间榜样,比如答应孩子什么时候到游乐场、就要尽最大能力去履行约定,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下班回家陪孩子也尽可能地准时守约,在父母守住时间观念的重视引导下,相信孩子的时间观念也会得到影响和重视。
3、良好的家庭气氛也不能少
家庭是良好习惯的温存室,家庭的气氛有多好孩子的习惯也紧跟其后,一个良好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内心活动是幸福、也是充满正能量的积极向上,构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之间的感情首先就要做到相互尊重、恩爱,尤其是在孩子的面前一定要切忌拌嘴或打骂。

除此之外,平时家长做出某些决定的时候也尽可能地投票取决,让孩子参与进来且自由发言,能够增强孩子语言表达的同时,被尊重的存在感也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倍增,平时多听一听孩子的意见,在适当的机会采纳给孩子足够平等又自主的家庭生活气氛,才能够让孩子的内心充满爱,以同样的情感去回馈父母、包括成长态度。
4、和孩子相处要摆正心态
心态是我们与人相处的桥梁,良好的心态才能成就良好的沟通效率,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恶劣、又不够友善,那么孩子的心理压力和委屈就会非常大,在长久的压抑下因为抑郁而缺爱,甚至为了保护自己而锁上心门、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对外接触,有时很多父母因为心理压力大常常把情绪带回家,无形之中因为教育就发泄在孩子身上。

实际上这样的教育和情绪发泄是完全错误的,也是父母为自己的“教育失败”找借口,想要教育出优秀的孩子,那么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就一定要摆正心态,经常站在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孩子身上的问题,让孩子从身心上因为得到足够重视而逐渐打开心房,和家长建立友好沟通、包括学习上的积极向上态度。
5、家庭劳动不要嫌“孩子太小”
良好的习惯需要从娃娃时期抓起,孩子的劳动和感恩之心也是如此,生活中经常听到某某家长抱怨某某孩子太懒、不知道满足感恩,实际上这个孩子一开始的时候肯定不是这样的,他们看待世界、做事情的态度都完全受大人的影响。

有很多孩子不是不愿意做家务、感恩父母,而是家长们一开始就不信任孩子、也没有给孩子机会,就像开文所说的朋友米兰,她的女儿一开始总是喜欢缠着妈妈做家务,这是勤快又懂得感恩的体贴,但最后为什么那贴心的人儿消失不见了呢?还不是因为米兰认为“孩子太小”的阻止态度,给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爸爸妈妈不让我做家务”。
劳动是孩子和父母接洽、沟通的良好机会,平时多跟孩子一起劳作,并在孩子的认真积极里给予适量的表扬,相信孩子的习惯就像是劳作一样越参与越积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