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肯叫人的背后,是这里出了问题

文 / 苞子欣
2021-02-27 18:12

还记得宝宝开始学讲话的时候,为了避免她过年见人不愿喊的情况,我早早就教她“婶婶”,“阿姨”,“叔叔”,“伯伯”;等等的称呼语了。当时很自信,觉得宝宝平时熟练了这些词,过年见了人自然就会愿意喊。

一直到一天,和闺蜜聊起宝宝喊人的问题。她宝宝上了幼儿园小班,平时在幼儿园也学习了礼貌用语,见了老师也能喊;但很奇怪的是,过年见了亲戚就不愿喊。当时她家人还嫌有些丢脸,当面责备了孩子。

闺蜜向我诉苦时我才突然想到,孩子喊人的问题,不是我想的“会说”,就能喊,应该还有其他的心理因素影响。

这么些年过来,我积累了三招帮助孩子破冰的办法。今儿正好过年,应节给大家分享分享,捡走不谢哈!

孩子不愿喊人的原因

这里先提前说哈,孩子不愿喊人,不是大人想象的“礼貌”问题。孩子不愿喊人,不是孩子不礼貌,也不是不听话;而是孩子一种正常的心理防备。

大人要以帮助孩子的心态去面对。

想想当孩子才3个月大的时候,是不是谁抱都可以?3个月后就慢慢开始挑人了。等到5个月的时候,除了抚养者外,其他人抱就容易哭了。这个“认生”,相信宝爸宝妈们都是经历过的。

这“认生 ” ,其实就是宝宝对不熟悉磁场带来的不适产生的抗拒。

那么同样的道理,当宝宝接触平时没怎么见过面的亲戚,宝宝也会有“适应 ” 的过程的。这“适应”的过程,是自我保护的需要。在这过程中,宝宝会观察大人和亲戚的互动,从而慢慢去接受这个“陌生的亲戚”。

这是一种心理过程;俗话说的“怕生”。

有些孩子外向大胆些,这个过程就会短;给到大人的感觉是这孩子比较快能学会喊人。

有些孩子内向敏感些,这个过程就会相对长些。直观感受是学喊人比较慢。

这时候,也许有爸爸妈妈会问:

“我家孩子小的时候还愿意喊,再长大些又不愿意了,为什么呢?”

出现这种“倒退”现象,也不必意外,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过程。

因为孩子还小些的时候,自我意识不强,加上是在语言的模仿阶段,孩子其实是模仿大人说话在“喊人”;此刻孩子的心里并没有清晰的“喊人”意识;等到2岁多时,自我意识发展了,此时会更注重内在的感受,会更倾向于等自己能舒服喊人的时候再喊。

要注意的是,孩子出现“倒退”现象的时候,内心往往对陌生人是有焦虑的哦!也就是说,“倒退”现象出现时,往往孩子就处在怕生期。

所以这种“倒退”现象出现后,大人切不可着急而数落孩子哦!此时孩子需要的是大人的理解和引导。

如何破冰?

01---提前告诉孩子做好准备

在心理学上这称为系统脱敏法。

简单来讲,就是提前几天,在陪宝宝玩的时候就告诉宝宝过几天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活动,会见到好多亲戚。

描述的场景和人物都要尽可能详细一些。

如果正好有要见的亲戚的照片,可以拿给宝宝看。

同时,如果能找到合适主题的绘本也可以读给宝宝听,让宝宝通过绘本形象地感受过年热闹的环境氛围。

描述完后,再告诉宝宝,这些大人都是我们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见面要先打招呼,小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就是喊人。

这样,孩子就有个印象了,喊人是习俗,是和人打招呼的方式。

总之,让孩子提前知道,提前有心里的准备。当孩子能有机会提前做好准备时,他们面对陌生的亲戚自然就会更放松自然;而当他们能更放松自然时,自然会更容易喊出口。

02---家长的榜样力量

要想孩子见面能会喊人,爸爸妈妈就得要做好榜样的示范。比如,在和朋友见面时,主动地问好打招呼;在拜见或者遇到长辈时,尊敬地问候;而当遇到晚辈主动和我们打招呼时,也一定要礼貌地回应。

这就是身教。

虽然一时半会儿宝宝不能体会,但宝宝在这样的氛围熏习久了,自然就潜移默化,把见面打招呼当成最平常不过的事儿。这样宝宝的礼貌意识就培养起来了。

意识培养起来后,随着宝宝的自然成长到他们突破了自我保护的机制后,自然就成了一个爱喊人的小孩。

我一个闺蜜的小孩就是这样。闺蜜小孩天生性格偏内向,到幼儿园中班才开始喊人。闺蜜也没有责怪孩子,而是坚持自己做好榜样。等到孩子成长到足够大了,自然就开口喊人了;而且喊人时还面带笑容,看起来落落大方。

03---培养起孩子开朗的性格

前面讲过,孩子喊不喊人,跟内在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关。说白了,就是有怕生时往往不愿喊,不怕生时往往喊的出来。

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解决怕生的问题。

很多有经验的老人都知道,孩子要不怕生,就得多出来跟人玩。

确实是这样的。

经常出来跟其他孩子玩的小孩比起呆在家里少出门的宝宝是显得更开朗大方些的。

这说明,孩子是大方还是内向受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

所以,平时带宝宝的时候,要多鼓励宝宝去结交新朋友,这样时间长了,社交能力也会提升。当我们看到宝宝社交能力提升时,也千万别忘记给予宝宝鼓励哦!

写在最后

当宝宝不愿意喊人的时候,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抱以耐心、接受和尊重的态度,慢慢引导。切不可一时心急而数落宝宝,这样会起相反效果的哦!

事实上所有的孩子都一样,有家庭氛围的熏陶,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最后都是能明白喊人的意义并做得很好的。

不知道你有什么样的故事?

快来写下你的分享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