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李焕英”,孩子回家刷碗了吗?

文 / 党媒平台
2021-03-02 00:19

春节期间,电影《你好,李焕英》感动了无数观众,包括很多家长和孩子。影片在感染观众情绪的同时,也传递给当下孩子“感恩、关爱父母并为父母主动承担责任”的教育意义。本报特此小范围调研了观看该片的家长和孩子,发现,很多孩子产生共情,在电影院哭得稀里哗啦,但回家后并没有多刷一个碗,多扫一次地,多洗一次衣,“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懂得感恩”成了影片带给现实的思考。

▲《你好,李焕英》剧照

环境与家庭教育都会影响共情后的变化

影片《你好,李焕英》给观众带来了段子集锦的欢笑,以及伦理煽情的泪水,很多孩子也感受到了父母对孩子爱的无私,也发自内心地认为应该爱父母、感恩父母,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然而大部分孩子在看完影片后回到家,却很快将共情抛之脑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在东莞市海德双语学校全人发展中心负责人张东旺老师看来,这一调研结果是社会应探寻其背后或是延伸的教育问题。张东旺分析,一方面,影片的情节让很多孩子从情感上找到了共情,但回到现实生活中,共情的环境以及人和事异于影片;加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家庭经济条件与上世纪80年代已产生了巨大差异,大部分城市孩子在优渥的环境中很难将影片中的共情与自己的家庭关联起来,因此,很多孩子暂时还没有接收大影片带来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与家庭教育和影响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时代在进步,我们无法让孩子体验过去的生活,但确实可以通过影片来思考如何给孩子正向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张东旺说

相互守望,相互成全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谈起观影感受,张东旺说,在观影期间,看到影片中母女互相撒谎,互有隐瞒,又互相守望、互相成全,以为这是一场单向奔赴的故事;看完之后,才意识到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故事。“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记住双向这个词,尤其是在谈教育问题和亲子关系,关系的处理也是一个双向问题。”张东旺举一反三,指出,作为家长永远不要想着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改变一个人,家长可以做到的只是以自身的示范去影响一个人,比如在回家后,以身示范,多关心家里的老人,主动承担家中事务,让孩子看到正向的示范,“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持久深远,日常中的小事最为真切最具说服力,孩子的感受也最为深刻,因此家长的身体力行胜过一切言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双向性上来看,如果总是家长为孩子付出,久而久之孩子认为家长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家长应刻意让孩子付出,让孩子付出后拥有自己是个“有用的人”的成就感。

抓住教育契机做中学

此外,让孩子在观影后能有所触动和改变,还需要家长抓住教育的契机让孩子从学后做转变成做中学。张东旺说,学习金字塔模型告诉人们:阅读书籍或影像即声音图片是被动学习,其保有率分别只有10%和20%,而实际演练或训练他人(教弟弟妹妹或其他同学)是主动学习,其保有率高达75%和90%。无论是观影或是读书,孩子一旦产生情感的共鸣,家长便应该立即抓住契机让虚幻的共鸣产生主动且真实的行动,尝试着让这种行动持续21天,一种好的习惯自然而然便形成了。

值得提醒的是,很多家长在处理亲子关系的一个误区:总是在抱怨孩子在接受了很多书本知识,影像开发教育后没什么用,家长自己的“别有用心”好像不被孩子理解,自己的娃娃依然我行我素不为所动。“家长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给孩子创造了表现的机会?”张东旺说。

延伸思考:家校共育

模拟真实如何让影像书籍在亲子教育中发挥更好作用,在张东旺看来,讨论的这一问题表面上是通过电影书籍这种媒介转化为更有效的教育效果,深入思考其实质是创造和模拟真实教育场景,“无论是影像还是书籍都是一种模拟的状态,而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应该让这种模拟极力接近真实。”张东旺指出,学校是孩子进入社会之前的社会,在这一阶段,不能因为任何困难去隐藏孩子的真实问题,从而失去了对症教育的机会。从暴露出来的真实错误中,孩子可以习得真实经验,获得真实改善,从而练就解决问题的底层能力。人生学会面对失败是很重要的,学会跌倒爬起来不受伤,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本领。孩子在学校犯错的代价是最低也是最安全的,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需要真实,因此在学校真实的德育是允许学生犯错,真实的教学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育的过程中针对每个孩子不一样的个体情况需要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措施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

文字:覃凤春

编辑:李世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