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如厕训练怎么做?想真正培养自主性,有个误区不能踩
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已经开学了,但有些家长会有一些困扰,孩子在幼儿园要不就是不愿意上厕所,要么就是一天要拉好几次裤子,每次老师反馈时自己都很尴尬。
明明之前孩子已经学会自主如厕,为何在幼儿园还会尿裤子?于是,一些家长就急于训练孩子如厕,可渐渐发现,越是训练孩子的情绪越逆反,情况更严重。
孩子的如厕训练不好做
实际上,孩子如厕并不是一个集训就可以完成的项目,很多家长求快,反倒适得其反。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应当在孩子上幼儿园前就有针对性地培养,也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适应和学习。
独立如厕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性格培养。
一个朋友跟我吐槽,她家宝宝2岁多一些,整晚都不用穿纸尿裤了,但白天有时玩兴奋了就总会尿裤子。
每次早上醒来,由于一晚上没尿,会吭吭唧唧一会,然后表示要上厕所,过3-5分钟还要去一次,早晨能往厕所跑3、5次,才能进入到白天规律如厕的时间。

这是孩子肛欲期正常的反应,在即将撒尿的时刻有一个临界点,找到什么时间上厕所还能控制不尿裤子,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里程碑。
有的家长对孩子尿裤子的行为感到很难堪,其实完全不必,只有孩子尿几次裤子,才能找到即将撒尿时刻的感觉。
孩子的膀胱也是有容量的,只要尿液充盈,孩子第一时间时间收到的信号就是放松尿道括约肌,让它们出来。但孩子会有一个反应的过程,再加上走到厕所,不尿裤子是有难度的。
如厕训练是个漫长的过程,往往觉得孩子已经会独立如厕,一松懈孩子又一次尿了裤子,这都是正常的。
闺蜜孩子在幼儿园有几次尿裤子,她知道不能生气,便笑着说:肥水不流外人田,湿哒哒。看见妈妈的反应,孩子也没那么紧张了,慢慢地也不再尿裤子了。

想真正培养孩子如厕的自主性,有个误区不能踩,那就是给孩子传递负面情绪。做到了这一点,剩下的只要细心观察,遵照科学的步骤进行就可以了。
孩子的如厕训练首先要找对时机
有些家长过于着急,从一岁半就开始集训孩子自主如厕,但由于括约肌还没有发育完全,孩子对外界的应激反应还控制得不够好,导致效果较差。
其实这个时机不在于孩子的年龄,而要看孩子是否具备了相关能力:
- 白天不穿纸尿裤不尿裤子能达到2小时;
- 对自己尿裤子的行为表示讨厌;
- 能简单理解厕所的概念;
- 想上厕所时自己有动作的反应;
- 对大人上厕所也感兴趣,时不时还会对自己的身体器官产生兴趣。

一般来说,在孩子24个月左右,括约肌发育完全后,结合发出的以上信号,再进行如厕训练是较好的时机。
孩子的如厕训练具体怎么做?
1、观察孩子的身体语言
有的孩子想要如厕时身体会打冷战,也叫尿颤,这是大脑发出的反射信号。
如果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睡觉时来回扭动身体,嘴里有哼哼唧唧的声音,翻身也有可能是有小便。
还有就是孩子玩玩具时突然停下来,愣神,小脸憋得很红,身体有使劲的动作,哭闹,坐立不安,可能就是有便便了,小一些的宝宝会出现蹬腿、摇晃手臂的情况。
2、熟悉厕所、自己的坐便器
要让孩子知道家里有一个空间叫做厕所,这是一个私密空间,爸爸妈妈上厕所时暂时离开,也要告诉孩子自己在做什么。
给孩子准备一个专属于他的坐便器,放在固定的位置,有意识地让孩子对坐便器好奇,让他知道其作用,引发孩子尝试的冲动。

3、反复示范和模仿
家长可以给孩子示范上厕所的完整步骤,比如站好自己脱掉裤子,蹲下坐在坐便器上如厕,然后寻求帮助大人帮助擦屁股,自己站起来,提裤子,冲掉便便。
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开始孩子可能会有点抗拒,但当孩子有尿的时候,家长就可以带着他进行这一个流程。
即便在模仿过程中孩子尿了裤子,也不要责备,慢慢来,孩子就会记住这个感觉,重复和耐心是关键。
4、语言引导
很多时候孩子都是因为表达不好,心里着急一紧张就尿了裤子。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有尿时要告诉身边的人,说:我要尿尿,我要上厕所。

如果孩子情绪急躁、憋得团团转还不肯说出来,家长就要带着孩子多转几圈,放松一下,再去厕所如厕。
5、借助绘本
有的孩子一到上厕所就紧张,家长可以买一些绘本,如《肚子里有一列火车》、《我的神奇马桶》、《是谁嗯嗯在我头上》、《便便大象》、《拉粑粑》等,都很经典。
生动有趣易懂的情节会告诉孩子,上厕所是人们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怎样如厕,以及马桶的神奇之处。
孩子感兴趣,自然就会对厕所充满期待。
6、多让孩子独立尝试
到了一定年龄,比如提裤子、脱裤子等动作让孩子自己完成,不要包办,也可以多训练孩子蹲下站起,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孩子学会如厕是迟早的事情,也算是成长的里程碑,家长不要过于焦虑,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有耐心、有信心地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