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我青少年教育:给爸爸一个机会,让他和你一起爱孩子

文 / 青少年心理教育
2021-03-08 09:19

很多家庭教育观念里,养育孩子往往是妈妈的事,爸爸们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事业上,造成家庭教育中有“爸爸缺位”的问题。

很多家庭,孩子不满,得不到爸爸的关爱和陪伴;妈妈也觉得自己的丈夫不关心、不在乎孩子成长,没有家庭责任心。

解我青少年教育:给爸爸一个机会,让他和你一起爱孩子

在咨询的过程中,很多爸爸们一肚子委屈。

“我也渴望跟孩子有链接,只是不知道怎么爱孩子,如何获得孩子的爱。”

更让人吃惊的是不少孩子跟爸爸不亲,来自妈妈们潜意识的“排挤”。

很多妈妈们感到震惊:难道丈夫冷漠、不亲近照顾孩子是自己培养的?!

细看妈妈们如何让爸爸们逐渐成为一个“缺位者”

  • 质疑爸爸们带孩子的能力,不鼓励、不放手

孩子出生后,妈妈们希望有人一起分担。自然爸爸们就承受了这种期待。

只是,传统文化中,男性不擅长养育孩子。这一点不仅在男性成长过程中被吸收了,很多女性也无意识的内化了:

男性内心深处认为并且担心自己不能带好孩子;

女人们一面想他们带孩子,一面有担心他们带不好孩子;

确实,孩子刚出生时,爸爸们照顾的有些“笨手笨脚”,还总“帮倒忙”,但“熟能生巧”,只要大胆放手、积极鼓励、恰当帮助,经过学习和练习,男性带起孩子比妈妈更有忍耐力,更能逗孩子笑,情绪相对也更稳定

解我青少年教育:给爸爸一个机会,让他和你一起爱孩子
  • 过于焦虑的妈妈

很多新手妈妈,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和忧虑,焦虑不安,带孩子跟打仗似的,自己累半死,孩子也没照顾好。

心烦意乱的妈妈,看到无所作为或“帮倒忙”的爸爸,难免不停地抱怨、说教。

其实,有时爸爸们也发自内心希望照顾孩子,只是爸爸稍有不妥,妈妈马上一顿数落,并把孩子接管过来。

久而久之,爸爸就这样被劝退了,而且还认为“带孩子是件麻烦事儿,女人都搞不定,大老爷们更加搞不定!”,索性当个甩手掌柜,自己玩自己的去,孩子哭或闹也不管了,实在受不了唠叨和责备,就躲出去、少回家。

其实,若妈妈控制好的情绪,做事有条有理,并且引导爸爸掌握一些带孩子的技巧,偶尔及时帮助爸爸解决一下应急事件,默契地配合爸爸安抚好宝宝,爸爸就不会感到慌乱、无助,就愿意多练习、多亲近宝宝。

  • 妈妈和孩子连接过紧

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排是排在亲子关系之前的。

但是,在一些家庭关系中,妈妈跟孩子的亲子关系,往往排在夫妻关系之上。妈妈始终以孩子为中心,长时间忽略爸爸们的情感和生理需求,甚至分房睡。

有些家庭孩子已经过了3岁了,甚至更大,还是跟妈妈睡在一起。这不是一种正常现象。一般建议3岁分床,5岁分房,主要原因:

  • 是妈妈与孩子连接过紧,会导致爸爸在家缺乏应有的地位和权力,那么他自然也很难施展出爸爸的力量和功能。
  • 在恰当的时间分开,帮助孩子和妈妈顺利渡过“分离焦虑”。
  • 是妈妈跟孩子过度亲密,会导致孩子长期处于与妈妈的“二人关系”中,难以分化,情绪和行为方面更易出现问题。
  • 迟迟不和孩子分开,往往暗藏着家庭关系失序的信号。时间久了,夫妻关系是一定会出现问题的。

家庭里的妈妈们一定要找回除了“母亲”外的其他角色,有意识地和孩子拉开点距离,并尝试去爱自己,做好自己其他的角色,如:做一个女人、一个妻子。

询提醒

对于0-2岁的孩子,妈妈比爸爸重要,因为在出生的前两年孩子还没有独立的能力,需要妈妈的细心呵护。这两年也是孩子与妈妈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

2~3岁时,孩子开始能自己走路了,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开始探索世界了,这时爸爸跟孩子的关系就变得重要了

一、“中续站”作用

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爸爸起“中继站”的作用。

爸爸可以扩大孩子的认知,让孩子发现在妈妈之外,还有个人叫“爸爸”,让孩子探索在妈妈之外的更广阔的外部空间。

一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爸爸这“中继作用”,当孩子离开妈妈,直接跟社会他人打交道时,孩子会感到不安全,难度也更高一些。

二、教授社会法则

无论孩子怎么哭闹,妈妈总是“共情”、“接纳”、“无条件积极关注”、“及时响应”孩子的。

解我青少年教育:给爸爸一个机会,让他和你一起爱孩子

妈妈总“以婴儿为中心”,这有利于孩子形成“无所不能感”、“幸福感”、“对他人的基本信任”、“自信”、“自尊”等心理品质。

而爸爸对孩子的爱,往往是“有条件的”,代表着社会他人,当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他人的要求时,爸爸就给予鼓励和奖励。

爸爸是代表着社会规则,让孩子学习和适应“以社会他人为中心”。这样能促进孩子在母爱的基础上,在自我中心的同时,学习共情他人,学习对别人的尊重,适应社会,“尊重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形成“人人平等”行为价值观。

三、性别意识

爸爸的存在,能帮助妈妈跟孩子之间所形成的“封闭的二人关系”,慢慢向使“开放的三人关系”转变,促进“分离-个体化”的发展,促使婴儿进入俄狄浦斯期发展阶段。

促进孩子性身份的自我识别和性角色的认同,男孩认同父亲,能够站在父亲的“男人角度”去看待妈妈,这时候,妈妈不再是幼年的母亲,而是变成了一个“女人”。

女孩与爸爸之间形成和发展“异性相吸”的互动关系,开始对异性有初步的接触,并形成对异性的第一个印象。

四、展现差异性

当孩子看到爸爸和妈妈之间存在差异性,而且能够互补、合作、协商、和平共处时,孩子就逐渐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可以存在差异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可以获得尊重和欣赏的。这能够促使孩子达到“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

解我青少年教育:给爸爸一个机会,让他和你一起爱孩子

而且,爸爸与妈妈之间的差异性,能给孩子的个体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让孩子有勇气表达他自己与爸爸和妈妈都不同的第三种声音,促进孩子发展和形成自我同一性。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婚姻的幸福,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给爸爸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展示出为人父的力量和功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