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娃的东西被抢了,是强迫他谦让还是给他抢回来?可别做错了
知书达理的家长,总会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比如,孩子的东西被抢走后,家长可能会告诉孩子,“就当是借出去了,好吗?”
那么,这些家长的做法,真的是正确的吗?
01
最近,小胡的侄女没人看护,暂时住在她家里,小胡要看管侄女和女儿两个娃。幸福的是,两个小家伙都挺乖巧,还算是省心。
只是那天,侄女没经过女儿的同意,就拿走了女儿的玩具熊,晚上时搂着玩具熊睡觉了,这让小胡的女儿特别生气。
女儿跟小胡告状,非要让妈妈做主,把玩具熊给拿回来。她还说,再也不跟姐姐玩了。
妈妈有点为难,侄女只是暂住这里,待不了几天,小胡不想惹侄女不开心。再说,女儿的玩具熊一直就静静地放在壁橱里,女儿不玩很久了。这样的情况下,小胡实在搞不懂,女儿为什么要争这个?
小胡反复跟女儿商量,“姐姐就待几天,你就谦让一下,好不好?”女儿一见妈妈“偏心”姐姐,就大哭起来,哭的梨花带雨,伤心透了。
小胡思来想去,也弄不清楚,女儿怎么会这样不懂事呢?平时她可没少教育孩子,要懂礼貌,要谦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女儿都背的滚瓜乱熟了,怎么她的行事风格还是这个模样?
其实,小胡真的没必要纠结,更不必因为孩子的“不谦让”,就对孩子失望。孩子只是有了自我意识,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而已。
02
孩子的物权意识敏感期
小孩子刚出生时,没有“我”的概念,他们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区分“我”和“我的”、“他人”。
当小孩子到了2岁左右,有了自我意识的发展后,就开始进入了“物权敏感期”,孩子能够意识到哪些东西属于自己,会格外想要去捍卫自己的权利。
这一切不是孩子的错,不是孩子不懂谦让,只是他们在自我构建的路上。
因此,家长绝对不该强迫孩子,把属于自己的东西让出去。应该跟孩子耐心地沟通,最终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决定。
在这方面,有的明星妈妈就做得很好,给普通妈妈树立了个不错的榜样。
“妈妈是超人”中,有一期节目里,霍思燕想把儿子的玩具捐给贫困儿童,没想到儿子却一口拒绝了。
霍思燕并没有因此而生气,也没有因为在做节目,想达到什么效果,就逼着儿子如何。霍思燕只是轻轻地告诉儿子,“你的东西,你有你自己的权利。”
正常来说,二岁的小孩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三四岁的小孩子有一定的利己倾向,只有等孩子大一些,到了七八岁时,孩子才会懂得跟人分享。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过早的逼着孩子分享,孩子很可能会丧失安全感,更想占有把控好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对孩子将来的分享精神没有正向的意义。
所以说,聪明的家长要有分寸,不能强迫低年龄段的小孩子去分享。
03
孩子的东西被抢,让他谦让,还是让他抢回来呢?
这个问题真的有点棘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孩子年纪小,在四五岁以下,那么确实没有必要强迫孩子去谦让。但与此同时,也不支持家长跟孩子一起,去把东西抢回来。
不然,会给孩子树立一个非常错误的榜样,让孩子误以为要靠抢夺,才能够维护个人利益。
家长可以这样做:跟抢走孩子东西的小朋友,好好商量一下,先把东西还回来。然后,把两个小朋友约到一起,让抢东西的小朋友用最正式的方式,亲自管孩子借东西。
最终,如果孩子愿意借,皆大欢喜。如果孩子不愿意借,家长可以找点其他的玩具,暂时借给抢东西的小朋友。
同时,家长有必要跟抢东西的小朋友解释,什么是物权意识,什么是抢夺行为,什么叫对他人的伤害。
有些小朋友不理解这些,也不认为自己是在抢东西,在他们的概念中,大概就是碰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想要顺便拿走,暂时据为己有。
因此,必要的沟通说教,还是很有用的。这里需要谨记的是,不要责怪孩子,无论孩子怎么“不听话”,都不要吼叫打骂。
要理解孩子“抢东西”的行为,也要同情孩子“不想谦让”的心理,有一定的同理心,才是家长该做到的事情。
总之,下次再遇到这类事情,家长先别冲动,别太纠结顾虑了,可以多跟孩子商量下,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再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