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规则系列课——重建规则,具体应该怎么做?

文 / Pumpkinm妈妈说
2021-03-19 00:24
HI,大家好,最近在持续更新建立规则系列课,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我分了好几期来更新。因为这是一个比较体系化的课程,墙裂推荐大家从第一篇开始看起,点击标题可进入:

一、建立规则为什么那么重要?

《建立规则,让孩子迈出成功人生的第一步(1)》二、为什么有些孩子规则感建立困难?《建立规则的三大误区》四、如何执行规则,孩子才更有可能坚持?《如何执行规则孩子更有可能坚持?(上篇)》《如何执行规则孩子更有可能坚持?(中篇)》

之前的课程中,我提到一开始建立规则很重要,2-7岁是孩子建立规则的黄金时期。那如果孩子已经大了,或者是孩子已经形成了坏习惯,这时再建立规则就会比较难。有些家长朋友看到这里,可能已经开始担心,哎呀,我的孩子就是一开始规则没有建立好,怎么办啊,还有得救吗?当然有办法,只要开始想要改变,什么时候都不算晚。之前我们所讲到的,建立规则的原则、如何制定规则、如何执行规则,在重建规则中都能应用,但是,我们说重建规则比建立规则更难,这不仅是难在习惯的改变,而是当孩子已经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时,大人能否用不指责不抱怨的态度去帮助孩子重建规则,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所以,重建规则,最重要的第一点是接纳孩子。

接纳孩子
我们要知道,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是如此,孩子出现的问题,都是我们一开始没有建立好规则而导致的。如果我们不接纳孩子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会抱怨、指责孩子,我们会对孩子说:“你看你,整天只知道玩游戏,学习怎么就没见你那么上心呢?你看别人家的谁谁,人家学习多用功,哪里像你这样的?”我非常理解家长,当看到孩子表现得不如人意的时候,难免会出现急躁和焦虑的情绪,会习惯性地盯错,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一点没有觉察,而任由自己把不满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你的每一次抱怨、指责和否定,都在打压孩子,让孩子失去信心,丧失行动力,看不到希望,将孩子一步步地推向恶性循环:我表现不好——父母指责——我更没有信心,更没行动力——表现更不好。一个在充满着指责、抱怨、否定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会慢慢关闭自己的心门:变得油盐不进,算了,就这样吧,爱咋咋地吧,我就是生活在我自己的世界里,我才不关心你们想要的是什么。孩子的心门已经关上了,我们说再多也不管用。

所以,孩子养成坏习惯也不是最糟糕的事,只要孩子内心的动力是充足的,孩子是很有可能转变的,最糟糕的是我们对孩子现状的不接纳,会直接破坏孩子内心的动力,降低转变的可能性。所以接纳孩子是最重要的。

积极关注
我们关注点在哪里,哪里就会成长。如果我们关注的是孩子做得差的、不达标准的地方,那么孩子这部分就会变大。如果我们关注的是孩子做得好的、成长进步的部分,那么孩子积极的这部分就会变大。Pumpkin是个特别敏感、安全感不足的孩子。5岁多上幼儿园还会哭,有段时间哭得比较多,每天上学时都要哭一会,后来我才知道,老师跟他讲:“你都5岁了,上学还要哭,别的小朋友看见了会笑你的。”新学期开学第一天,爸爸送他后就向我投诉,你儿子上学又哭了。”晚上睡觉前,我照常给Pumpkin写成长记录。我边写边说:“今天要表扬一下Pumpkin。Pumpkin第一天上学,只哭了十分钟,以前要哭半个小时呢,所以进步很大哦,点赞!”Pumpkin在旁边补充道:“不是十分钟,是十多分钟,但爸爸走了我就没哭了,比以前哭得少。”我说:“对呀,所以Pumpkin有很大进步哦!如果明天能再少哭一点,我们又可以写在明天的成长记录里了!”Pumpkin说:“那明天我就直接不哭了。”我故作惊讶地说:“呀,这怎么可能啊,怎么可能一下子进步那么多呀?要是真的这样的话,那我明天的成长记录就得写:Pumpkin第二天上学就直接不哭了。哈哈。”我们聊得乐呵呵的。第二天上学时,Pumpkin真的没有哭了,而是平和地跟大人再见,心情很不错。

我们积极关注的方式有很多,我们要把孩子每一个进步的地方反馈给孩子,让他知道,我的每一个成长,每一个进步都有被爸爸妈妈看到,都有被关注。所以建议大家给孩子做成长墙,或是做成长记录。具体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你只需要一面墙。

保持好奇
我们常常因为内心的担心,而限制孩子。而这种限制,常常引发很多矛盾和不愉快。比如担心他学坏,我们就限制孩子,不让他与那些不上进的孩子交朋友;担心他用零花钱去买烟,我们就限制给他零花钱。担心孩子沉迷手机,就限制他玩手机。可是,当孩子需求很大的时候,我们的限制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比如,我们限制孩子,不让他跟那些看起来不那么上进的孩子玩,但如果孩子需求很大时,孩子要么就会明着跟你对抗,要么就会背着你偷偷跟他们玩。比如,我们限制孩子,不让他用零花钱去买烟,那么很有可能的,就是让孩子学会撒谎,孩子可能会对你说:“放心吧,妈妈,我不会去买烟。”结果后来孩子就偷偷去买烟。而最常见的,当孩子已经对手机产生依赖,对手机需求很大的时候,父母不顾实际情况,用叫板的方式,限制孩子玩手机,结果引发了孩子激烈的对抗。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例子,比如之前的新闻:杭州滨江一小区,一名15岁的初三女孩从19楼坠下,当场死亡。警方认定为自杀。事发前,家人发现女孩又在玩手机,提出反对意见,双方发生争执,随后女孩跳楼身亡。这不是独个的案例,手机已成为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的特殊存在。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编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显示,在被纳入统计的215例死亡及未遂案例中,23例是与手机直接相关,占比超过10%。除了这种令人痛心的极端案例外,还有多少家庭因为孩子玩手机的问题陷入无尽的争吵、亲子关系破裂、亲人间反目成仇,我们不得而知。这都是手机惹的祸吗?可是最初不也是父母嫌孩子烦,将Ipad、手机塞到孩子手上的吗?孩子对手机依赖,不就是我们一开始放纵的吗?当孩子已经对手机需求很大的时候,我们就不太可能用叫板的方式,用没收、断网等限制性的方式,让孩子停止玩手机。我们是很难控制一个人的行为的,如果我们直接限制孩子,就是让自己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就容易将事情推离我们所期望的发展方向,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在每天与孩子疲惫的斗争中,我们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保持好奇。我们没有尝试过去了解孩子,我们甚至都不好奇,为什么孩子会愿意跟那些看起来不那么上进的孩子玩,是因为他没有别的朋友吗?还是与那些孩子在一起,能够让他感觉被接纳,被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偷偷去买烟,是因为朋友们都在抽烟,出于同伴压力,还是孩子觉得抽烟特别酷?为什么手机对孩子的吸引力那么大?是因为孩子在游戏中能够获得现实中体验不到的成就感,还是大家都在玩自己不玩就没有共同话题了?当我们对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都没有一丝好奇,对他的兴趣、他对事物的看法、他的内心感受也都失去好奇的时候,我们与他的距离就远了,我们就永远走不进他的内心。而只是一味地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整天跟那些人混在一起,整天打游戏,能有什么出息;只是一味地用自己的担心来做决策:孩子这样做就是不可以的,是不被允许的,那么就关闭了与孩子之间沟通的通道,我们被关在了孩子的心门外面,永远不能理解孩子。所以当下次孩子再玩手机的时候,或许我们可以凑过去,看看他玩的是什么,问问孩子,这个游戏怎样才算赢,这个BOSS应该怎样打?或者是我们跟孩子一起玩,跟孩子请教游戏的玩法,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是跟我站在一边的。只有先跟孩子成为朋友,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才有可能发生。

而且,或许我们真正对孩子的事情产生好奇,真正去了解孩子之后,会发现这件事情的可怕或许是被自己扩大了,我们的担心可能是多余的,孩子的那些朋友并非一无是处,他们身上有吸引人的品质,比如说讲义气,比如说他们也可能有自己的理想;孩子玩游戏并非毫无益处,至少可以让孩子得到彻底的放松,我们也可能会发现,并不是玩手机耽误了学习,而是孩子在学习上看不到希望,失去了信心和动力,如果不玩手机,他也无法将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

说出担心
我们做到了前面三点,就能很大程度地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修复亲子关系,但是可能问题还是存在,很多家长心里确实存在担心,与其我们用担心来做决策,来限制孩子的行为,不如等到关系足够好的时候,我们找个合适的时机,直接、坦率地说出这个担心,然后让孩子来帮忙想办法。比如以上所说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跟孩子表达:“孩子,妈妈知道,你和这些孩子是好朋友,和他们在一起,你觉得很开心。妈妈也支持你交朋友,但同时妈妈会有些担心,你和那些朋友玩,会不会学到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逃课,你对那些习惯是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妈妈不用那么担心吗?”“孩子,妈妈知道,玩手机是你的正常需求,手机游戏能够帮我们放松,让我们感到愉悦,妈妈也支持你适当地玩手机,但是如果你一拿上手机就放不下,妈妈有些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和学习,你有什么办法让你也能玩到手机,同时也让妈妈不那么担心吗?”

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担心,这个担心最好是具体的某件事情,这样才更有利于双方进行讨论。

表达信任
我之前讲过一个案例,就是在我带小宝逛超市的时候,小宝趁我不注意,把超市里包裹着蔬菜水果的保鲜膜戳破。后来我也请教了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老师说首先得找点事情给孩子做,不能让他闲着。另外,老师还提供了一个方法,可以先假装不知道,等下次带Pumpkin逛超市的时候,如果发现了被戳破的保鲜膜,就拿起那包水果说:“哎呀,这个苹果的保鲜膜被戳破了,真是太可惜了,本来这是最好的一包苹果,但是现在不能要了,因为这个保鲜膜破了,有可能会有虫子进去,这个水果可能不新鲜了,真是太可惜了。”然后可以继续说:“唉,我想这一定是某个捣蛋的小朋友干的吧,我知道我们家Pumpkin是一个守规则的孩子,肯定不会干这样的事情的。”孩子听到后,知道了这个行为是不好的,可能会觉得不好意思,但我们保护了他小小的自尊,他也一定会记得妈妈的信任,下次就不会再这样做了。

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给予的这份信任感是很重要的,他一定会努力保护这个信任。我们可以多向孩子表达这样的信任,尤其是当孩子遭遇挫折,对自己不自信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出成长记录中相关的部分,让孩子相信,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
比如,像上面那个案例,当妈妈交流了对孩子玩手机的担心后,孩子提出了解决办法,我们可以这样表达信任。“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一个有毅力的孩子,曾经你特别想要买一款玩具,妈妈说等过生日的时候送给你,你就真的等到了过生日,这可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做到的,所以妈妈相信你,在玩手机的问题上,你会做好合理的安排,你会按照你所提出的方案来实施,妈妈相信你肯定可以做到的。”比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这样表达:“我相信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看上次四驱车就是你试了很多办法修理好的,我相信这个问题一定难不倒你,你一定能想出办法来。”当孩子提出要换个最新款的手机时,我们可以这样表达:“孩子,妈妈知道一直以来你都是一个懂得合理消费,不盲目攀比的孩子,你看上次你看中了那双鞋子,结果要300多,你都说太贵了,不要买了,所以妈妈特别好奇,是什么原因,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提出这个需求。”

现在都流行一个词,叫做‘人设’,我们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我们将孩子设定为一个有毅力、有责任心、有上进心的孩子,并从我们积极关注的成长记录里,找到孩子曾经做到的符合这个“人设”的事情,当孩子内心认可了这个“人设”,当他也相信自己是一个有毅力、有责任心、有上进心的人,那么就给孩子增强了心理动力,因为我们总要做符合这个人设的事情,就像在别人眼里高雅的人会一直保持她的高雅,在别人眼里是运动牛人,那么他会一直保持运动的热情。这时孩子的改变将会静悄悄地发生。

给予帮助,循序渐进
好了,如果当我们做好了以往五步,孩子可能已经有转变的意愿和行动了,但是,在转变初期,他一定会受到挫折,这是肯定的,因为孩子开始转变,是要跟以往的习惯对抗,这是最消耗意志力的,同时新的习惯还没有建立起来,孩子有想改变的想法,但当他耗尽意志力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时候,孩子一定会产生挫败感,所以,我们说重建规则只能循序渐进,一次只能关注一件事情,如果现在正在关注孩子玩手机的问题,那么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其他方面就要放松,因为孩子已经把所有意志力都消耗在对抗玩手机这个念头上了,就要避免给孩子再施加压力。同时,我们一定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陪伴、帮助和鼓励。

有位妈妈反映,孩子之前写作业的习惯不好,总是拖到很晚才写,现在孩子5年级了,父母觉得要培养他独立写作业的能力和习惯,于是要求他每天只能写作业到9点,过了9点就不能再写了,然后吃完晚饭两夫妻就出去散步,让孩子自己在家里写作业,结果回家却发现,到9点了孩子还在磨蹭,没写几道题,大部分作业都没有完成。几天下来还是这样,爸爸一气之下打了孩子。大家说这孩子冤不冤?本来孩子就没有独立写作业的能力和习惯,都要大人盯着,突然间要他独立写作业,他自己能做到吗?那不相当于直接给孩子一个自行车,说你必须要学会,然后也不给孩子指导和帮助,就撒手不管,那孩子能学会吗?而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时候,家长用打骂、指责、抱怨的方式,那岂不是又回到了原点?所以我们重建规则的时候,一定要循序渐进,初期要给孩子帮助,父母的状态一定要稳,持续地接纳孩子、积极关注、反馈成长。那除了这种完全放手的方式,我们还可以怎样做呢?比如用刻度进步法,我们记录每天孩子写作业的情况,比如今天孩子的作业完成了10%,明天完成了20%,那么如果用刻度进步法,我们就能发现孩子的成长,而不是黑白法,不管完成了10%还是20%,结果就是没有完成作业,让孩子都挨一顿批,这就太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了。我们也可以给孩子阶段性的目标,如果今天全部作业都独立完成对孩子来说太难了,那可以将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比如今天先独立完成一项作业,再慢慢地增加,当这个目标看起来更容易实现的时候,孩子的行动力就会提高。我们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量,反馈给孩子,让孩子看到希望,我们可以表达赞赏:孩子,以前你都要妈妈督促着写作业,现在你能主动完成作业,这是怎样做到的呀?父母也可以相互配合,比如可以让爸爸一个人去散步,妈妈在家里随时观察孩子的状态,偷偷给孩子提供一些帮助,让孩子能完成目标,等爸爸回来后,兴奋地反馈给爸爸,爸爸再给鼓励等等。我们要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要提高孩子的信心,提高孩子的行动力,这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

持续接纳和容错
有些妈妈会说,好不容易跟孩子说好要写完作业再玩,孩子坚持了两天,结果又开始边写作业边玩了。其实这都很正常。孩子的成长是螺旋式的,我们要允许孩子出现反复。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养成一个好习惯至少要坚持28天。你想想看你下过多少次决心要减肥,甚至给自己制定了完美的计划,结果是不是也是坚持不了多久后又放弃了?大人都是如此,更不用说孩子了。当出现反复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强化他坚持的那部分,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支持。这个时候,容错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要经常性地跟孩子做容错作业。容错作业在之前的文章《简单有效的一招,让孩子在犯错中快速成长》中有提到,这也是开心老师所独创的方法。容错作业的格式是:1、在坏事里面找好事。至少在一件坏事中找到三个好事。虽然这件事给当事人一些不好的感受,但从这件事情2、找宝贝。找宝贝就是找成长,找到下次遇上这类事请该如何更好地应对的方式。3、一起庆祝成长。我们可以创造庆祝的方式,比如唱首歌、背一首诗、拥抱、吃美食等等来庆祝,通过庆祝形成仪式感,强化感受,并带来正向能量。

当然,还有重要的一步,就是把它记下来,作为容错作业。我举个实际的例子;
我对小宝说:“我要做容错作业啦,昨天晚上叫你去刷牙你没动,我就忍不住吼了你。”Pumpkin:“我也要做容错作业,昨天是你叫了我几次我都没动,所以你才吼了我。”我:“那好吧,我们互相帮忙找好事,好吗?”Pumpkin:“你的好事是我过来刷牙之后就没有再说我了。”我:“嗯,妈妈昨天没休息好,太累了,所以有些缺乏耐心,要给你道歉。你的好事就是当时妈妈情绪没控制好,但你还能配合妈妈,在不太情愿的情况下,最后还是过来刷牙了,我能看出小宝是很在乎妈妈感受的,而且后来我们两个很快就乐呵呵地一起刷牙,没有被这件事影响心情。最开始叫你的时候你没动是因为没听见吗?”Pumpkin:“不是,是因为我太累了,不想动。”我:“那好吧,我们来找宝贝吧。你先帮我找。”Pumpkin:“下次你叫我我再不动的话,你就来咯吱我,挠我痒痒,或者来拉我,我就会动了。”我:“哈哈,好啊。你的宝贝是,下次我叫你,你不想动的话,你就给我告诉我,你现在很累,要休息一分钟后自己会过去刷牙,这样妈妈就不用老是盯着你去刷牙了。”然后我们互相拥抱了一下,来庆祝成长。孩子可以说是一路成长,一路犯错,而家长在养育中,尽管我们学习了很多,知道了很多,也同样难免对孩子失去耐心,用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犯错并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能在错误中找到彼此的优点,在错误中成长,这才是对待家人犯错的态度。通过不断地容错,我们给孩子创造的是一个互相包容、互相接纳的家庭氛围,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得到滋养,互相温暖,互相慰藉,这才是家庭本来的意义所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