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有出息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这六个行为举止不要做

文 / 麦麦科学育儿
2021-03-27 19:00

年幼的宝宝虽然对一切都懵懵懂懂,但学习和模仿能力却相当了得,有时候会模仿小动物,有时候会模仿大人的举动。宝宝的模仿能力与生俱来,并会在模仿中不断学习,所以很多教育专家都一再强调,父母的言行一定要谨慎,因为孩子会观察你的一举一动来模仿,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孩子。尤其是下面这些行为,最好不要对孩子做。

1、不要用手指着孩子说话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喜欢被人用手指着说话,会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个动作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而且也非常的不尊重人。

尊重是相互的,你对孩子的态度,也决定了孩子对你的态度。

2、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

有的家庭可能经济条件一般,但给孩子花钱总是大手大脚,有求必应,生怕委屈了孩子。然而这些爱孩子的表现,其实反而会害了孩子。

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孩子好的消费习惯,未来花钱没有节制。小时候找家长要个玩具汽车,家长轻易可以满足,长大了万一找家长要远远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东西,到时候家长又该如何呢?而一直认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孩子,面对突然的转变,能欣然接受吗?

另一方面,得到的太过容易,渐渐也让孩子不懂得珍惜,不懂得付出。

3、不要吓唬、恐吓孩子。

“你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

“你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

“你不好好吃饭,就让乞丐把你捡走。”

孩子幼小对什么事都会当真,往往家长这么一吓唬孩子就乖乖的了。然而,这些话语在家长看来都是开玩笑的话,但在孩子心中却是很大的伤害。次数多了,孩子就会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逐渐当孩子发现,父母不会对自己真的做出这些事情时,这些话就不再有威力,而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也受到了破坏。

4、不要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到孩子面前

父母都不是超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烦心事,有不好的情绪很正常,但尽量还是不要把坏情绪带给孩子,把抱怨和牢骚忍耐在心里,不要把成年人之间的矛盾带到孩子的世界,给孩子一个积极正能量的家庭氛围。

5、不要总是批评孩子。

有的父母特别爱批评孩子,总是抓住孩子的缺点不放。恨铁不成钢的打压式教育,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长期生活在父母语言暴力下的孩子,会产生心理压抑,不利于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孩子。相信表扬和赞美要比批评和指责更有教育的力量。

6、教育孩子要言行一致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少玩手机,自己却手机不离身。教育孩子要遵守秩序,自己却过马路闯红灯。教育孩子孝顺父母,却对自己的父母缺少关爱。

人无完人,也没有完美的父母,但父母的行为孩子都看在眼里,所以教育孩子的时候先反省一下自己做得如何。如果总是言行不一,父母的话在孩子眼里就不再信服,日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可能也没什么作用了。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做父母不断自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希望大家都能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