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顺心就满地耍赖打滚?培养这项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重要!
回复
“晚安”
,即可获得一条特别推送
记得之前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孩子因为妈妈不同意买玩具,当街耍赖打滚大声怒吼,妈妈劝说无果后,只能无奈站在一旁看着孩子闹。

其实,在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的孩子,今天因为不顺心就摔东西发脾气,明天做一件事失败就面红耳赤。
可能有家长会认为,孩子的本性都是比较跳脱的,来的快去的也快。
让孩子表达情绪也没什么不好,不开心发泄出来总比憋着好。
值得一提的是,表达情绪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备体验,但能否保持情绪稳定,却是需要孩子习得的能力。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人在任何时间都能学会“情感语言”,但是它和其他语言一样,最佳的学习时期却在3~6岁的启蒙时期。
人的一生中80%的时间,也是在与人交往中渡过。
这时候,如果家长能提前用心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表达能力,就是为孩子打下稳定的未来。那么,当下家长该怎么引导呢?
先维护孩子的自尊
才能建立情绪底线
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
孩子当街撒泼打滚,父母不能袖手旁观,要一对一管教,维护他的自尊。
”
或许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他在外面都这样了,怎么管也不听怎么劝也不听,气都气死了,你还让我们维护自尊?
因为如果我们任由孩子继续下去,很可能造成两种局面。
一种是孩子始终不觉得自己这样是问题,长此以往养成坏的情绪表达习惯,
遇事习惯以激进的方式解决问题。

因为自始至终都没有人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是不能被理解的。
另外一种,孩子的情绪宣泄很可能变得毫无底线。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3岁左右就会出现自尊的萌芽,犯错会有羞愧感,害怕别人嘲笑、不愿被当众批评。
孩子之所以能这样做,归根结底他们不知道这样是不光彩的行为,不知道自然就不会有羞愧,更不知道拿捏分寸。

所以,从启蒙时期就要给予孩子正向的引导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
你可以有情绪,但是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解决,比如一对一的沟通,谈话时家长要说清楚不能接受大吼大叫、打滚耍赖的原因。
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长此以往孩子也会明白随意在公众场合和他人发泄情绪,是不明智的选择,是别人不能接受的底线。
直面社会现实
是情绪成长的催化剂
其实,我们的情绪除了用来表达感受以外,更重要的就是立身。
孩子在家即使是发泄坏的情绪,大多数情况父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就过去了。
其实,我不太提倡这样模棱两可的教育,你以为的疼爱和不介意,其实对孩子来说却是比较危险的。
因为他们并不清楚坏情绪,可能招致危险的后果,会更加肆意妄为。

但是社会生活不是这样的,没有人会愿意为另一个人的坏情绪买单,甚至还会因为你个人的情绪错失很多良机。
所以,这种时刻我个人认为,
家长应该从孩子第一次并不好的表达情绪的时候,张弛有度的安抚孩子。
也就是说我理解你的情绪,妈妈懂你的不开心,但是你的表达方式是不对的,不开心你可以直接告诉爸爸妈妈,而不是大喊大叫。

今天我可以理解你,但是别人是没有这样的义务的,情绪表达的不对就要知道自我检讨。
我见过太多的家长,为孩子营造欢乐愉快的成长环境,但是我们不能保证人生时时刻刻都是愉悦的,如果不愉悦孩子该怎么办。
那么,让孩子直面社会现实,也是情绪成长的必修课。
父母先成为情绪的主人
孩子才可能效仿
我见过最糟糕的情绪教育是,父母情绪失控了对着孩子大喊大叫,一边还要求孩子情绪要稳定。
想要孩子拥有稳定的情绪,必然需要宽松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处理情绪的第一个挑战。

如果父母能互相友爱,时常能保持情绪稳定的沟通,那么孩子也能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依照父母的样子,学着运用自己的情绪处理关系。
渐渐的他们学会了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并且也因此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那么未来他们也能依照这样的模式,学着与他人相处。
最后,成为自己情绪的小主人,不轻易被情绪左右。

其实,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表达能力,就是潜移默化的使他们掌握安身立命的根本。
因为好的情绪消化和表达能力,不仅能阻止孩子被坏情绪吞噬,助益未来发展,还能让孩子因此提升社交魅力。
所以,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就是培养孩子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