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女孩跳楼,给爸妈留下三个字,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对父母失望?

文 / 妈觅
2021-04-26 00:11

4月16日,西安市一栋公寓楼20层的窗边,六年级女生小田(12岁)在墙上写下“再见了”三个字后,从窗口一跃而下。



据校方称,事情的起因是小田的班主任怀疑她偷了老师的钱,于是当天包括副校长在内的四名老师对她进行了调查教育,没想到小田竟会想不通选择跳楼轻生。


在遗书中,小田写道:“家不是依靠,而是用假笑应对的场合,国际公寓20楼,我知道我只会逃避,谢谢你们,路脏了,抱歉。”



这件事情谁是谁非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最令人心痛的是,孩子在面对批评指责的时候,并没有向家长求助,而是心灰意冷地写下“家不是依靠”。

父母是最爱孩子的人,为什么却让孩子不敢依靠?


有两个重要原因:


1. 在面对外界指责和负面评价时,家长长期对孩子的维护不足,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心。


2. 家长自身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过多使用了批评、压制的方式,却忽视了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那么身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教育孩子?如何在孩子面对指责的时候,既能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又不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家庭内部冲突、与他人产生矛盾冲突、学业引发的冲突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父母的正确做法。


场景一:家庭内部冲突


在家庭环境中,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孩子犯错,或者父母之间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发生冲突。


我们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父母在面对家庭内部冲突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1. 当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怎么办?

我要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3岁的小男孩,把热水倒进了花盆里,里面种的是爸爸刚买来回来的、名贵的花。爸爸生气地冲孩子怒吼,妈妈却拉住了爸爸,说了一句话:“别忘了,我们是在养孩子,而不是养花。”


这句话,同样要送给爸爸妈妈,孩子打碎了杯子,我们要做的不是批评他,责怪他怎么这么不小心,而是要及时关心孩子是不是受伤了,有没有吓到,提醒他下次拿杯子要小心一些。

总结:请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是在养孩子,而不是养其他东西。

2. 爸爸总是骂孩子,智慧的妈妈这样做!

有的妈妈说,爸爸脾气实在太暴躁了,总是骂孩子,自己听着生气,就去骂爸爸,结果变成了夫妻两个开始吵架。


如何既能教育孩子,又能制止爸爸,还能避免吵架?咱们今天就来说说“一举三得”的做法。首先,妈妈虽然不认同爸爸的做法,但在立场上需要跟爸爸站在一边,这样一方面避免当着孩子的面起冲突,另外一方面也避免因为父母教育理念的不同,让孩子觉得迷茫,不知道听谁的。


第二,你要提前跟爸爸沟通好,设置一个“暗号”,比如拍拍肩膀就代表让爸爸先退一步,离开战场。等爸爸冷静下来,你们再避开孩子,单独沟通,达成一致意见。


总结:妈妈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聪明的妈妈,一定要当好家庭的“消防车”呀!


场景二:与他人产生矛盾冲突


虽然孩子在父母这里可能有种种不足,但如果别人批评或欺负了自己的孩子,父母真是又心疼又尴尬。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要怎么解决?下面依然以两个场景为例,给大家提供一些方法。


3. 有人当你面批评你的孩子,你可以这样做?


孩子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朋友当着你的面批评孩子,你应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明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掌握着教育的主动权。如果跟长辈住在一起,我建议父母先跟长辈明确角色分工。不要觉得这很难,因为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父母多管一点,老人也会更轻松一点呀!


第二,如果孩子被偶尔遇到的亲戚朋友批评,我们要先关注孩子的情绪,比如牵住孩子的手,然后认真倾听对方的理由,再听听孩子怎么说。如果确实是孩子做错了,我们要以身作则,跟孩子一起向对方道歉。当然,如果对方态度非常恶劣,也请妈妈鼓起勇气维护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知道,妈妈永远是坚强的后盾。


总结:在别人批评孩子的时候,哪怕孩子确实做错了,也请和孩子一起面对,不要跟别人一起指责自己的孩子。


4. 孩子被打了,怎么办?


“孩子被打了,怎么办? ”我想,大家问这个问题的意思其实是想知道“孩子被打了,该不该教育孩子打回去?”


我明确地告诉你,不要这样告诉孩子。


第一,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打回去”的勇气和能力,一旦他们做不到,就会在被打后的委屈难过上,又增加了一层来自父母的压力。


第二,孩子“打回去”以后,必然有打赢和打输两种结果,输了他会以为挨打是必然要承受的结果,赢了他就会坚信只有拳头才能解决问题。可能这次你解决的是孩子被打的问题,下次就要解决孩子打人的问题了。


应该怎么办?我们要教孩子六个字:说不;求助;远离。即明确向打人者说不;寻求可靠的成年人介入帮助;学会判断,远离会对自己带来危害的人。


总结:“说不,求助,远离”,教给孩子这6个字,比教孩子打回去要有意义得多。


场景三:孩子学业引发的冲突


孩子的学习,可以说是家长最敏感的一根神经了。


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对学习产生负面情绪,或者成绩下降的时候,都会如临大敌,批评指责孩子。


但这样的批评和指责,很可能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反而不利于学习进步。


应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分三个场景来分析一下正确做法。


5. 当孩子说学习很“累”的时候,该怎么沟通?


当孩子向你说:“妈妈我学习学得好累啊!”你千万不要回:“才写了这么几个字怎么就累了?我看你就是想偷懒!”


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对老板、同事抱怨:“今天的工作真难,我干得累死了。”


你想听到的是:

“我看你就是想偷懒!”

“都是你能力不足才会觉得累!”


还是:

“今天工作确实比较麻烦,不然先休息一会?”

“要不我来帮你做一些吧!”


我相信你肯定选择后者,所以,在孩子喊累的时候,请你也向他们问这几句话:


“你是不是想休息一下呢?你觉得怎样才能轻松一点?”

“需要我帮忙吗?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呢?”


总结:你觉得孩子不累,只是你觉得,请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去代替孩子的感受。


6. 家长怎么鼓励成绩不好的小孩?


孩子拿着59分的卷子回到家,你会怎么做?


别跟孩子说“没事,成绩不重要”,因为孩子自己都不会认可这句话,对他们来说,考个好成绩,同学羡慕,老师夸奖,怎么会不喜欢呢?


也别跟孩子说“你怎么学的?你看谁谁,每次都考100分!”孩子长期被负面评价,怎么可能不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呢?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我们不需要对分数做过多的评价,只要跟孩子一起确定下次的提分目标,并给到合理的提分方法,就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了。


总结:分数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帮我们了解孩子对知识点的了解程度和在校状态,分析考题,帮助孩子进步,这就是分数的全部意义。

7. 孩子说“不喜欢这个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对你说“我不喜欢我们的数学老师,连他的课都不想上了!”你是选择安抚孩子:


“怎么别人没事,就你矫情。”

“没办法,忍忍吧,还是学习更重要。”


还是想方设法提醒老师改正?


其实,孩子不喜欢老师一般有2大原因。原因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


第一,孩子不喜欢老师的个人风格,比如上课方式,提问方式,甚至口音,穿衣风格等。


如果是这个原因,我们要让孩子多多接触这个学科,比如看看相关的电影,纪录片,上一个辅导班,让孩子知道,老师并不代表这个学科,即使不喜欢老师,这个学科也同样很有趣。


第二,孩子觉得老师不公平,做了伤害学生的事情。


这种情况,父母必须要勇敢地去跟老师沟通,了解老师这样做的原因,在老师的要求和孩子感受之间努力达成和解。


总结:如果父母认真对待孩子的感受,那么哪怕问题得不到完全解决,孩子也能从你积极的行动中,获得理解和支持感。

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曾经说“批评孩子要控制在一分钟内。孩子因为那些事情被母亲批评一次就够了,如果被父亲再批评一次,很可能会过犹不及。”


这句话总结起来就是14个字:犯一次错,一个人批评,只批评一次。


下次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最好能换一种角度和方法批评孩子,避免让孩子觉得父母唠叨,而影响教育效果和亲子关系。


最重要的是,批评完孩子,我们还需要向孩子释放爱意,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父母都是爱你的。


有错误,我们一起面对,有委屈,父母是你的永远值得信赖的依靠。


来妈觅,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还有海量精品教育产品可选。

最低的价格,最好的质量,分享产品还能挣钱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