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5把“刀”,刀刀致命,看看你用哪一把!

文 / 锦程教育
2021-06-01 09:22

关注“追日教育

每天读点讲方法、讲实用、讲科学的育儿干货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

在望子成才的道路上,父母们也是各显其能、煞费苦心。

但是盼子成才心切的父母们,可能无意中把自己逼成了“龙门刀客”:

有的父母横刀立马,单刀直入;有的父母扬鞭策马,小李飞刀;有的父母笑里藏刀,舌如利刃。

但当下面这5把刀成为家庭教育的利器时,往往伤孩子最深!

01

第一把刀

争吵:砍掉孩子的安全感

都说,父母吵架,不管最后谁赢了,输的都是孩子。

深以为然。

父母可能很快就会忘记自己失控时的言行举止;

但对于孩子而言,有些不安和惶恐,可能一生都无法抹去。

近日,贵阳一男子与妻子发生矛盾,一气之下便将怒气撒在了孩子身上。

他拿起菜刀,毫不犹豫地将女儿的作业砍碎。

孩子辛辛苦苦写完的作业,就这样在爸爸的怒火之下化作碎片。

看着近乎疯狂的爸爸,女儿在一旁无助大哭。

在这场战争中,父母只顾着争论谁对谁错,却忘了那个躲在角落,并注视着一切的孩子。

不敢想象,这个女孩要承受多大的心理阴影。

心理学研究表明:

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离婚家庭的为30%,和睦家庭的为19%。

经常吵架、冲突不断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带来恐慌和焦虑,孩子因此会变得缺乏安全感、自卑,总担心父母会随时抛弃自己。

更严重的是会让孩子对家庭充满了失望,影响今后的交友观、择偶观。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父母的影响,一直活在吵架带来的阴影中。

生活中,夫妻间出现矛盾与分歧再正常不过。

父母应该想着如何去解决问题并化解矛盾,而不是用争吵不休的方式来争个胜负。

好的家庭氛围更能使孩子感受到安全感与爱。

02

第2把刀

溺爱:抹杀孩子的自主能力

美国有位儿童心理卫生专家曾说:

“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杨锁就是那个不幸的人。

23岁,神志正常,四肢健全的杨锁,居然活活饿死在自己家里……

周围的人都说:他不是饿死,是懒死的。

害死杨锁是懒吗?

不,害死他的正是父母的溺爱。

其实这一切都有迹可循。

杨锁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是底层农民,给儿子的却是“土豪”般的生活。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走路都怕磕着碰着。

杨锁小时候根本不需要用脚走路,全程由父母用担子挑着。

杨锁觉得上学太累,那就在家待着。

但好景不长,杨锁18岁那年,父母相继因病去世。

留下早已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杨锁一人,在5年后的一个下雪天,杨锁也活活饿死在家中。

爱孩子,心疼孩子,是为人父母的本能。但是爱得太过,就是血淋淋的伤害。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不让他受苦,一味溺爱孩子,包办孩子的一切,却剥夺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孩子的成长我们可以参与,却不能代替。

千万别让溺爱葬送了孩子的一生。

03

第3把刀

对比:冲垮孩子的自信心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经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83.4%的受访家长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较。

“对比”,似乎是很多中国父母都喜欢用到的一种教育方式。

这让很多孩子从小就有个神秘的对手,没错,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少年说》里,一名叫袁璟颐的中学生,她的“对手”正是自己的学霸女闺蜜。

妈妈总是拿她跟班上那个样样第一的学霸女闺蜜比较,却看不到她的努力。

面对女儿的质问,她坚持认为由于孩子性格原因,是需要“打击式教育”才可以成长的。

即使袁璟颐的同学们表示都很喜欢她,她平时善良、热情、号召力很强。

但是在妈妈眼中,这些在成绩面前都微不足道,优秀的成绩单才值得赞扬。

或许很多父母认为通过这种对比式的教育,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学习上的榜样,并以此激励孩子奋起直追,从而成为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当孩子的驱动力来自于攀比,他将活在别人孩子的阴影里,丧失真实的自己。

久而久之,孩子会无法树立自信,甚至会质疑自己,否定自己,这样被“对比”就容易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阻力。

所以,父母与其经常拿别人的孩子,来刺激自己的孩子试图让他进步,不如多肯定多鼓励孩子,帮孩子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

或许,你家的孩子,说不定也是其他父母眼里的“别人家孩子”。

04

第4把刀

控制:助长孩子的逆反心

心理学家李雪说:

“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哪里体会到痛苦。”

很多父母总是以“我这是为你好”的理由,插手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表面看是为了对孩子好,实则却不然。

要知道,孩子在是你的孩子之前,他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

父母对孩子没有界限的爱,终将走向伤害。

2018年,北大毕业生,留美硕士王猛,以一篇万字长文控诉了父母的“控制与伤害”:

从小就被妈妈关在家里,不让出门玩耍。

妈妈喜欢包办所有事,对他的操控落实到吃饭,穿衣,上哪所学校。

身边的朋友都是父母认识的或了解的。

考上北大后,以为终于能逃离父母的掌控,父母却依然四处托人“关照”他,甚至到了美国,仍不放弃对他的“监控”。

父母越是试图牢牢控制孩子,他就越拼命挣扎逃离。

在这场斗争中,父母一心要赢了孩子,却也因此失去了孩子。

最终,王猛和父母决裂,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

孩子就像弹簧,父母若只是一味的压制他,控制他,最初也许会取得意料中的效果。

但当弹簧被压到极限后,孩子势必会以更大的爆发力逆反逃离。

当控制成了父母爱孩子的唯一手段时,被控制的孩子,终将一生悲剧。

《“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一书中曾说,

“不管教”最难的部分是,我们要在潜意识里清除“孩子是我的附属,孩子的事情我都要管”这个概念。

放下控制欲,也许是个艰难过程,但也是每个父母人生的必修课。

育儿不是控儿,爱他,便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05

第5把刀

打骂: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才子”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父母的心里根深蒂固。

似乎没有什么是打一顿不能解决的问题:

不吃饭,打一顿;不好好写作业,打一顿;不听父母的话,打一顿;做错事情,打一顿。

殊不知,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看似教化了孩子,却不由自主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把孩子养成了仇人。

还记得9月武汉江夏一中14岁男生跳楼事件吗?

14岁的男生在教室玩扑克牌,被老师请了家长。

男孩母亲气冲冲赶来,看到站在楼道的儿子,扇了两巴掌。

接下来对男生又是掐脖子又是戳额头。

母亲离开后,他默立了两分钟,突然爬上栏杆,一跃而下。

一个14岁少年,用这种惨痛又决绝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在人来人往的教学楼楼道,在朝夕相处的同学面前,他的自尊被啪啪两个耳光打落在地,碎裂成渣。

这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公开处刑。

不管是因为一时气不过,还是想要给孩子留个教训,但结果却是,把孩子推上了不归路。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说过:

“要想毁掉自己的孩子,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孩子贬到卑微的地位上······

当众出孩子的丑,是杀手锏。”

中国许多父母都很在意自己的面子,但却意识不到孩子也是有尊严的。

大人不能仗着自己有身形、力量、权力、地位上的优势,就打骂孩子,随意践踏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终究只是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犯错。

作为父母不要总是毫不留情地打骂孩子。

要知道教育孩子从来就不是一场“以大欺小”的权威对抗,也不是父母情绪的宣泄。

孩子有独立的灵魂,也有自己的人生,尊重他,才是教育他的前提。

最后

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

“孩子犹如一张纯洁的白纸,他们的思想行为完全由环境和教育形成。”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作为描绘孩子人生底色的画师,家庭的氛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性格养成和成长轨迹。

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作为源头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父母一定要及时自查,别让你错误的教育方式,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以上资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最美的教育在路上......

推荐阅读: